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在这方水土上养活人、奔小康!”

2019-06-21 18:15:1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在这方水土上养活人、奔小康!”

  新华社兰州6月20日电 题:“在这方水土上养活人、奔小康!”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张文静、任延昕

  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从尘土飞扬到树木成林,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走过了30多年的反贫困斗争历程,以“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找对路子 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安定区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生态脆弱。但其貌不扬的土豆,学名马铃薯,适合在此生长。在安定区的反贫困史里,它从未缺席。

  多年来,当地坚持发展马铃薯产业,促进产业扶贫。

  安定区杏园乡李河村村民李彩花一家种了20多年土豆,但总是赚不到钱,有时土豆贩子不给现钱,有时价格波动太大。

  杏园乡副乡长刘小平介绍,李彩花的问题并非个案,时间久了,薯农种植积极性受挫,撂荒地多了起来。

  在政府的支持下,甘肃蓝天马铃薯公司积极作为,与合作社和种植户等签订订单合同,统一种植马铃薯品种,推行订单化保底收购,促进更好地种植和销售,以解决“李彩花们”的难题。

  去年,李彩花和企业签了订单后,再也不愁土豆销路了,而且当年的收成当年就能收到钱。

  蓝天公司董事长李幸泽说,公司和定西5万多农户签了种植订单,其中贫困户5000多户,可实现户均年增收8300元左右。

  除了土豆,安定贫瘠的土地还能种些什么?经过多年实践,当地找到了最佳答案——种草。

  前不久,安定区香泉镇香泉村村民马永泽主动找到村干部,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去年,他向当地草加工企业交了33吨饲草,收益近万元。种草使他收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香泉镇党委副书记祁钰森介绍,有了足够的饲草,当地养殖业也火了起来。目前,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来自草牧业。

  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说:“找对扶贫路子,甩掉贫困帽子。安定的扶贫扶到了贫根上,咱就能在这方水土上养活人、奔小康!”

  生态先行 绿染大地改变山河面貌

  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毛致军表示,安定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由生态问题造成。对当地而言,植树就是致富,造林就是造福。

  在安定区凤翔镇中川村张家湾社,有一片“福州林”,这是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所在地。2017年初,两地开始合作,仅用了一年多,就使昔日濯濯童山变成了今日满目葱茏。

  安定区林草局副局长刘赋声说,当地坚持通过退耕还林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并通过和福州合作,采用挖大渠、种大苗、浇大水与精细化种植相结合的办法,植树造林。

  在定西市挂职的福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林宇说,该区域造林成活率已达99%,小气候明显改善,雨水多了,山更绿了。

  生态扶贫带来增绿增收。54岁的李锋是凤翔镇李家岔村村民,过去以种地为生,生活困难。去年,他家40亩地被列入“福州林”二期项目用地。退耕还林后,他可获得相应补贴。在项目带动下,他还有了生态护林员的新身份,这项收入一年约7000元。

  目前,“福州林”在安定区的项目已营造生态林8000多亩,今年还将继续投资,最终建成一处万亩以上的森林公园。

  数据显示,安定区累计完成荒山造林、封山育林超过1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7.96%。受访基层干部说,这是安定干部群众从自力更生到借用外力,从粗放种植到科学管理,实现绿染山河的过程。

  山下重生 农民享受城市化管理服务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这是诗人笔下的安定。

  以往,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村民张尚武只能靠天存水吃水用水。

  直到2014年底,引洮工程正式通水,汩汩清冽的洮河水流进旱塬山乡。张尚武等村民们没想到,有一天,他们因水而富。

  光线充足、用水方便、交通便利,甘肃一家园林绿化公司看中了鲁家沟镇发展花卉育种的优势,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打造了30个设施大棚,用于花卉育苗。

  张尚武在种地之余,还多了门育苗的新营生。育苗高峰期,他每天可获得80元的收入。

  有了水,人们开始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蔬菜。村民赵源森种了8亩芹菜,去年卖了六七万元。

  住在山上的老百姓看到了山下重生的希望。2014年,在新兴际华集团定点帮扶下,将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在政府和企业的帮扶建设下,魏望一家从山上搬了下来,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子。更让他欣喜的是,4岁多的儿子还上了帮扶企业建的幼儿园。他打工动力十足,希望多挣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

  走进将台村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和一排排崭新民居。欢快的童谣从宽敞明亮的幼儿园传出,文化广场上,老人陪着蹒跚学步的孩子玩耍。

  将台村党总支书记彭名海介绍,为了方便群众生活,村里组建了将台新村管理委员会,将430多户搬迁农户分为6个社区,聘用6名网格员负责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等工作。“城里人有的我们有,城里人没有的绿水青山,我们也有。”

  看,压在安定人头顶上的贫穷阴霾已“渐行渐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