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湖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章良华被查

2019-06-14 19:18: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题:闪亮的名字,绚丽的青春——记2019年“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大学生”(上)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胡浩

  把梦想融合,去未来的大潮中搏击。是青春,带来无限远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五四运动百年。为切实引领青年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中宣部、教育部首次从历届在岗的“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在读的“大学生年度人物”中,评选出10名“最美高校辅导员”和10名“最美大学生”。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全新姿态拥抱梦想,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接续奋斗。

  以青春之热血,成祖国之强大

  刘强,来自东北师范大学。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刘强家里条件并不好,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顺利完成学业,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手握通知书的刘强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尽己之能,回馈社会。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钟情于讲好思政课的刘强获得了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大赛的多个奖项。他还创建了大学生宣讲思政课的平台,影响带动了近万名大学生投入研学思政、自学自讲的队伍中,点燃了青年大学生“学习新思想、建功新时代”的热情。

  阿斯哈尔·努尔太,来自南开大学。

  他用另外一种形式释放着自己的青春活力——投笔从戎。

  2017年,阿斯哈尔递交了入伍申请表。入伍后的他心中攒着一股劲儿:体能比赛要拔得头筹,日常生活也要第一个起床、第一个叠好被子、第一个站队。最终,这个普通的大学生,蜕变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战队员。

  王绍鑫,来自北京大学。马天琛,来自电子科技大学。

  在他们看来,青春的热血亦是创业的激情。

  王绍鑫,博士攻读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他致力于把废渣变成高附加值的多孔陶瓷,用以治理大气污染,实现“以废治废”。马天琛,博士攻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他和合伙人成立的公司力图打造一款促进人际沟通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这是他们为祖国之强大而奋斗的方式。

  以青春之坚韧,绘梦想之蓝图

  黄莺,来自武汉理工大学。

  两岁时的一场高烧,让黄莺的世界失去了光明。

  但这个倔强的小女孩却认定:“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失明”二字,似乎从来都不是黄莺人生路上的障碍。

  2015年6月,黄莺以高出一本分数线85分的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成为全国首位参加普通高考进入211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

  刘敏,来自南京大学。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15岁的刘敏曾被埋在废墟下长达30个小时,失去了自己的右腿。

  地震带来的身心创伤并未让她屈服,重拾学业的刘敏最终如愿考上了四川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保送到南京大学继续深造。

  有人以坚韧自救,有人以坚韧救人。

  李二阳,来自西安财经大学。

  2015年3月28日,李二阳和同学在路过郑州市黄河二桥南岸时发现一儿童落水,在冰冷的河水中,李二阳拼尽全力将儿童救回到岸上,却没想到,随后下水支援的另一名学生武宗耀却没能回来……

  2016年,李二阳毅然加入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在暑假两个月时间里,他参加一线现场救援12次,成功搜寻到溺水人员9人。

  “要相信行动的力量,哪怕再小!”李二阳说。

  以青春之激情,攀科学之高峰

  于纪平,来自清华大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于纪平身上,或许再合适不过。

  2015年,刚刚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于纪平看到清华大学学生超算团队获得三大国际赛事“大满贯”的新闻,对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7年,他加入清华大学学生超算团队,2018年就以队长的身份带队参加了全部三场超算国际赛事,并包揽冠军。

  科学之美闪耀于赛场,也在实验室里散发着美丽的光芒。

  刘燚,来自四川大学。

  近三年被SCI收录论文23篇;授权及公开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软件著作权6项;任本专业权威SCI期刊审稿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40余项……

  这些荣誉都属于刘燚,凭借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科研态度,还是学生的她,相关研究成果就已成功应用于大岗山、白鹤滩水电站等国家重大水电工程。

  吕松,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年,吕松以专业排名第一、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0篇的成绩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自己热衷的新能源方向的研究。

  他开发出利用人体骑行过程中散发的热量发电,并给予智能警示的自发电安全头盔。该作品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特等奖,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我坚信,让尖端科技不再‘高冷’,真正改变人类生活,才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吕松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