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再增2200公顷湿地乐见更多“积水潭”

2018-02-03 22:33:1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建设用地变湿地,看似“割肉”,其实是算民生账、算长远账、算效益账。

  2月2日,是第22个“世界湿地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透露,今年北京将继续加大湿地恢复与建设力度,计划全年将恢复建设湿地2200公顷。而过去五年,全市已经累计恢复与建设湿地8000多公顷。

  其实,北京很多地方都曾是湿地地貌,如“海淀”“积水潭”“苇子坑”“水碓子”“北洼”,其名皆源于此,只是和其他过度开发一样,这些地方如今已叫“淀”不见“淀”,名“洼”不是“洼”。

  大面积、持续性地恢复建设湿地,将对北京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

  其实,这只是北京这些年生态恢复和建设的一个缩影。从刚刚公布的北京政府工作报告看,过去五年,北京超额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任务,新增城市绿地4000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3%,城市生态空间大幅增加。如密云水库,通过加强管理、修复生态,蓄水量已达20亿立方米,实现了“九连跳”。相较数字,市民的感受可能更直观一些,尤其今冬,与“增绿”相伴随的是“添蓝”,蓝天出现的次数远甚于往年。

  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俨然已成一种必需品。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不是吃饱穿暖,而要求有更清新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更美丽的城市环境。审视当下的现实情况,北京市人均绿地面积大约为16平方米,世界排名第一的波兰华沙为77.7平方米,差距仍然很大。而来自可持续发展的“倒逼”压力,不断提醒着城市管理者在生态恢复方面应当持续用力。

  2016年,门头沟区政府将京西旅游胜地——灵山风景区关停,启动生态修复工程,便赢得了舆论一片叫好。其实,这看似“割肉”,实则却是以退为进,着眼于长远的理性选择。据统计,灵山景区年接待游客高峰时曾达30万人次,但那些年已跌至五六万人次。再不转变观念,别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即便想要拿“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走粗放式路子,都已经无法持续。

  恢复建设湿地,也是遵循类似的逻辑。既是补历史的欠账,更是基于对生态效益的深度认识,是算民生账、算长远账、算效益账。是用湿地面积的不断扩展,去砍掉过去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类型,用绿地的“扩围”倒逼管理者提高可用土地的利用效率,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生态修复,是几乎所有工业化城市都曾或正在面临的难题。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莫不曾对环境问题进行艰苦整治。当北京这座拥有23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用几十年走过人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势必要拿出更加有力的治理举措,以及更加坚韧的治理态度。(唐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