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让公益之心好好安放

2017-10-20 12:58:5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在慈善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平台已实时公布了全国2400多家慈善组织信息。那些不符规范、透明度差,甚至弄虚作假的慈善组织,将在公开的阳光下无处遁形。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爱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对公益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受助信息是不是真实,善款能不能规范使用,慈善组织有没有依法管理……通过在线平台公开慈善组织信息,反映的正是互联网公益的日益勃兴。据统计,慈善法实施一年来,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捐赠。基于新媒体的社交化,参与式公益正在悄然改变中国的慈善模式。

  互联网公益借助各种有趣的形式,让公益与娱乐、生活、社交融为一体,人们使用移动终端从“指尖”践行慈善,让公益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年,公众会发现基于互联网的公益创意越来越多。3年前,“冰桶挑战”席卷全球,让渐冻症这一罕见病为大众所知晓;前不久,腾讯视频《明日之子》携手病痛挑战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含水唱歌挑战”公益活动,呼吁公众关注SMA(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可以说,借助互联网,普通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降低,方式也更加多元。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传统的慈善模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应急救灾式慈善,而今参与式、社交化的常态慈善成为更多网络新世代的主动选择。尤其是不少媒体栏目节目通过与公益嫁接,实现了信息传播、社会监测、文化教育、娱乐提供等功能外的服务弱势群体职能。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聚合裂变效应,公益活动的参与者、筹集金额越来越多,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如“小朋友画廊”等公益项目,甚至成为现象级的“爆款”产品。

  同样随之变化的还有公众对于公益的心态。做公益并非简单的施与,更多是在扶助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己内心的充盈。无论对于资助方还是受助方来说,做慈善和被救助不再也不应成为负担,而应是力所能及、汇集点滴,哪怕只是简单的随手转发,这些都应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常态。

  不可否认,公益借助新媒体高速发展,也会遇上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互联网公益的裂变式传播能使善款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参与者便会对善款的去向和使用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道理已经讲完,故事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善于用故事包装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同情,人们对受助者情况的真实性也会更严格审视。正是这一次次的公共事件,不断补足着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凝聚起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各方关于慈善事业的诸多共识。

  随着网络技术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互联网公益会逐渐成为重要的慈善渠道,人们的公益之心也会不断被激活、聚集、重塑,释放出更大能量。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发展,要始终坚守真实、公信、透明这些慈善的价值底色。唯有如此,慈善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的内在价值选择,让每个人的公益之心都能够好好安放。(李昕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