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如何处理大学游的供需矛盾?

2017-08-07 15:04:4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暑假来临,为一睹最高学府的风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常顶着烈日,排队几个小时才能进入清华北大校园。记者调查发现,在清华、北大校园附近,集结了一批五花八门帮助游客“偷渡”进校园的商家,他们自称收取数十元费用,即可让游客不用排队就能入校园。对此,学校保安表示无奈,只能凭借经验拦截“偷渡客”。在自称“花钱能帮游客进校园”的商家中,有快递员驾着快递车出现在其中。8月4日,记者在清华大学门口,目睹了一辆快递三轮车内,藏进4人试图混进校园,但最终被学校保安识破。(8月6日《北京青年报》)

  本来,大学游,是大学向社会开放资源,参观者(主要是在读学生)了解大学、体验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很显然,目前的大学游,变为了景点游,还成为一些机构的商机。参观大学者并没有真正去感受大学学习生活,而这样的大学游,也增加了大学的管理、维护成本,冲击大学的日常生活秩序。对于这样的大学游,需要进行规范治理。

  大学游,总体来说,大致有三种层次。最低层次的大学游,就是到大学“到此一游”,走马观花,在标志性建筑、景点前拍照留影;稍高层次的大学游,是除了参观校园建筑、景观之外,还参观开放实验室、博物馆等,更深入了解大学;而深度的大学游,则要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听教授上课,做实验、听报告。

  目前,国内大学游和出国的海外游学,大多停留在第一层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社会存在旺盛的大学游需求,商业机构看准其中的商机。但是,大学就是开放校园,让游客参观,都接待不过来,更不用说开放实验室、博物馆,给学生做讲座、报告了。

  稍高层次的大学游和深度的大学游,基本上只能由大学主导(带有明显招生意图的大学夏令营、冬令营等),或是与大学有合作关系的教育机构进行设计。国内学生出国游学,家长和参加的学生,其实都希望深度游学,也相信组织的机构,和国外学校已经洽谈好。但是,国外学校接待能力也有限,不是所有游学团都会接待,因此,真正深度游学的很少,游而不学的居多,这也是国外游学饱受诟病之处。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国内大学游,很大部分会是景点游。在这方面,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还有所不同,国外高校的校园大多是开放的,没有围墙,参观比较方便。而国内高校是有围墙的,因此,接待参观,就有安全管理和维护成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思路无非有二。一是破除学校的围墙,把学校和社区打通,把学校变为社区的一部分,学校的公共资源可以和社区充分共享。这一思路,多年来一直有不少学者提出,可是,拆掉大学围墙,开放校园,面临很大的现实阻力,高校管理者担心一旦拆掉大学围墙,校园的宁静将被打破,安全问题会增多,就是目前有围墙,假期接待游客,都不堪重负,拆掉围墙那不更乱。

  二是在有围墙的情况下,将大学作为一个景点(景区)进行开放。简单地说,就是既然目前大学游已经变为景点游,那不妨将其建设为一个向社会开放的景点,增加景点接待、服务功能,其中,参观实验室、博物馆等,也可作为参观景点的一个体验项目。

  当然,对此,社会舆论肯定会有争议,大学怎么就变为了景点了?大学变为景点,不是说就按景点收门票,这要由政府部门和高校,在听取师生和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决定,一种是由政府拨款解决按景点开放的管理、维护费用,就如一些公园免费开放一样;一种是学校景点按管理、维护费用准成本收费,也把收费作为调控人流的一种方式(就如有的高校提供收费停车场一样,既可让社会车辆进入校园,也可通过收费控制车辆进入);再就是根据景点的接待能力,提前在网上预约获得免费参观门票,纳入规范管理。

  在笔者看来,根据目前大学游的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和高校,在广泛听取师生和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怎样开放的民主决策,其实是大学最重要的“开放”,建立开放的学校管理决策机制。按照这种决策方式,有的高校不热门,校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开放,而且,学校可以把部分实验室、博物馆也向游客开放;有的高校太热门,则需要按景区管理、规划。这是处理大学游供求矛盾,平衡各方利益和需求的选择。(熊丙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