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雾霾预防靠科学应急要讲方法

2017-01-14 18:22:2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现实是残酷的,雾霾不可能“一挥而散”,面对“压城”的雾霾、沸腾的民意,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慌不择路,而是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综合施策:日常预防靠科学、紧急应对讲方法。

  雾霾,是昨天政协委员讨论、聊天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词。谈及刚刚经历的北京史上跨年度、时间最长的雾霾,大家非常关注,话题也显得格外沉重。雾霾事关民生,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还影响着我们居住城市的品质与未来。

  市政协为雾霾治理献计献策

  其实,近几年来,市政协一直都在跟踪全市的雾霾治理工作。2016年,市政协将“雾霾治理”作为重大议题,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市政协主席、主管副市长出席,23个承办单位、48位政协委员参加。委员们提出的94条建议,有82条被完全采纳、12条被部分采纳,进一步促进了空气重污染预警和应对机制等重点工作的完善。今年,市政协又将PM2.5治理阶段性目标列入民生重点协商议题,且提上了与津冀两地政协协商的议程。

  被市政协委员们紧盯不放的背后,是雾霾已成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难言之痛!在雾霾笼罩之下,整个城市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显然,雾霾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环境问题,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必须要积极面对、妥善处置。

  以科学和事实预防雾霾来袭

  目前,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全市PM2.5的基础数据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不过,现实也是残酷的,雾霾不可能“一挥而散”。面对“压城”的雾霾、沸腾的民意,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慌不择路,而是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综合施策——日常预防靠科学、紧急应对讲方法。

  具体而言,雾霾治理关键在预防,而预防必须讲科学。石家庄铁腕治霾所采取的“利剑斩污”行动堪称史上最严,却也没有摆脱天天雾霾锁城,甚至爆表的尴尬。

  在经历史上最长的雾霾袭扰之后,社会的担心是,形成霾的真凶到底是什么、以前的治理是否有针对性、我们还要被“霾汰”多长时间、APEC蓝有可能在冬天复制吗?这些问题必须要用科学和事实说话。科学预防治理就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认真寻找雾霾产生的原因与“真凶”,科学探寻季节性差距的原因与对策。最关键的是,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表与可行的路线图,让大家在“霾没”之中看到希望,建立信心。

  多方联动破解霾锁京城

  雾霾来袭,如何应对是对政府的考验,必须要讲究方法。在新年雾霾长时间的煎熬中,社会情绪比较大的,是污染等级为什么只是橙色、政府部门为什么多不发声,特别是有关2016年度的空气质量指数多数要好于往年的报道,更是让民众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应急处置讲究的是方法,污染天气、指数的预测要尽可能准确,不能靠“风”,也不能让市民觉得有人为的考量;预案的执行要果断、及时到位,霾中公务人员的执法要规范,让人感觉到政府的行动与守护;主责部门要主动发声引导,特别是要关注部门间的联动、发声的时间点,防止部门间的措施、数据相互打架。在危机状态下,方法得当,可舒缓民众的压力与情绪,反之则会招致更多的埋怨甚至失望。

  今年,全市要完成PM2.5年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任务艰巨。治理雾霾,负“重”前行,是现实;科学预防与及时有效处置,则更为必要与现实。(宋甘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