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不能让江湖游医借微信复活

2017-01-14 18:19:3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游医。他们早先是在街巷里摇铃,几十年前是在电线杆上贴广告、在小旅馆里“坐堂”,现在变成了在微信朋友圈“问诊”。

  1月13日媒体报道称,多位北京市民反映自己朋友圈里多了一批“微信医生”,仅通过微信聊天就可以看病、开药,治疗范围涉及静脉曲张、脱发等多类疾病。与此同时,有正规医院医生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微信医生”盗用。记者调查发现,“微信医生”是否具备执业资格难以证明。卫生主管部门则表示,“微信医生”监管困难,建议不要相信。

  治疗重度静脉曲张?要来一个疗程“995元的外用泡脚中药粉”。治疗脱发?要来一个“名贵中药”配制的洗头膏。这些药方带着如此“熟悉的味道”,即使隔着手机屏幕,也能闻出“莆田系”的独特气息。游医的特点就是如此,一是“专治疑难杂症”,专攻“中西医结合”,专门应对脱发、男科、月经紊乱、不孕不育、内分泌失调;二是一贯绕过现代医疗分科室的建制和基础仪器检查,直接一包药解决问题。大众见识了无数血泪故事,几十年下来,看游医等于问道于盲的常识才终于普及下来。

  关键是,为什么现在游医又披着“微信医生”的外衣复活了?

  大医院的挂号难、就医流程繁复和漫长就医等待,对每个患者来说都是一种困扰。尤其是对于成因复杂的疾病而言,患者往往要经历多个医院、多个科室、多位医生检查,才能形成全面的治疗信息。在医院巨大的门诊量之下,医生无法对一位患者进行全程的、动态的追踪。而患者往往要自行完成医疗信息的梳理和整合,很难找到那种个体之于个体的持久关系,即早年间随时可以求助闾巷村头德高望重老医生的那种托付感。“微信医生”带来的即问即答的便捷感、“随时可以找到主治医生”的幻觉,暗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

  微信从诞生起,就存在着朋友圈到底是“公域”还是“私域”的争论。即便它今天已经明显有了公共空间的特性,也仍然被人们看成熟人社交的场所。因此,无论是朋友圈微商的兴起,还是“微信医生”的应时而生,都是利用了朋友圈公私边界不清的现状,把握了中国熟人社会的一些特点,比如以口口相传的口碑或熟人间的信任,取代契约社会里通行的资质考察和合法性判断。尤其是,在医患之间信任度堪忧、看病要托人和找关系才放心的今天,“朋友介绍的医生”会自然引发一种信任,引发一种就医上的路径依赖心理,由此模糊掉“微信医生”江湖游医的性质。

  几十年来,游医提供的社会心理观察也许比其提供的医学层面的观察还多。早些年,电线杆小广告到处可见,展现了社会对性和个人隐私的禁忌,也展现了大众医学常识的水平。现在,游医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制造了一种身边医生、家庭医生的幻象,透露着人们对便捷就医流程和质朴医患情感的渴求。微信医生是否可信,公众应该很快就能甄别,但这种心理诉求却仍然在寻找可寄托的对象。(刘文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