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在家养老≠自家养老

2016-09-28 21:32:3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问 家庭成员,该尽多少义务?

  经济供养之外,还有照料和慰藉

  记者:养老保险制度有社会共济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养老主要靠自己和子女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姜向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仍然生活在家而不是养老院,生活照料还是靠家庭成员。很多农村和低收入的老年人在经济上还要依靠子女的帮助。老年人经济收入不足决定了子女养老的方式仍将存在很长时期。社会保障一般只起到保基本的作用,不可能解决全部的养老需求。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养老涉及多方面的老年生活支持,包括经济上的支持、日常的照护、重病与失能时的养护以及情感慰藉四个方面。对日常照护和情感慰藉等非经济保障问题,已经超越了“钱”的范畴,不是社会保障所能覆盖和解决的,需要自身的自理能力和子女的照顾。

  道义上,子女在养、护、医和爱无论哪个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责任的具体落实要与养老的能力相匹配。政策上,需要改善子女的赡养条件和能力,如给孝亲护理假或者津贴等。这样,子女所承担的家庭养老已经从“完全责任”转变为“有限责任”。居家养老就不仅是自家养老了,而是和社区养老、社会化照料不断融合的现代居家养老了。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家国:中国特别强调家文化。社会养老,无法取代那种对“家”的依恋。中国老人普遍有一种恋家怀旧的情结,年老时仍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子女分忧。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不必离开那个熟悉的环境,还可以继续为家做点事儿。此外,当前养老资金支付面临一些问题,养老金不一定能抵偿全部的生活支出,必须依赖子女的接济。

  记者:子女到底应该如何承担养老责任呢?“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规定里后,效果如何呢?

  姜向群:由于许多老年人自己有了一定的收入,子女在经济供养上只需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更多的是承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义务。而两代人分居的情况就决定了子女需要经常探望老年父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此作了规定,即“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是适应新时代变化提出的要求。

  穆光宗:“常回家看看”的规定恐怕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没有任何具体的惩罚措施和法律后果,就没有约束力。该回家的还是回家,不回家的还是不回家。另外,“常回家看看”是否就是履行了孝道也是可疑的。有的回家就是蹭饭“啃老”。

  王家国:“常回家看看”的规定推进了养老状况的改善。首先,老年人了解到,法律上存在这样一项权利,可以要求子女不得冷落自己。其次,越来越多的赡养类案件的诉由开始把“常回家看看”列入其中,老人也能借着审案“团圆”一次。法院处理这类案件的时候,虽然尽量调解结案,避免对子女进行人身强制,但并不等于说这种规定不能有执行力。将来可以把不履行判决者,列入个人征信档案,与个人信用等挂钩。

  问 既然居家,社会不管行吗?

  没有社会、社区保障不行

  记者:居家的家到底含义和边界在哪里呢?就是守在自家的小屋里自己管自己吗?

  姜向群:居家的家更多的是指老人居住的小环境,不仅是自己居住的房间。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是住在家里,而且养老的一切资源都是来自于家庭。居家养老需要有社区、社会的配套保障和服务措施,否则居家养老是难以实现的。

  穆光宗:居家的家包括了“住宅之家”和“住区(社区)之家”两重含义。应该是“关上门是小家”而“打开门是大家”这样一个有分有合、有小有大的居家格局。

  王家国:居家养老不是自家养老。自家养老是私力养老或自力养老,而居家养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养老,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由社会专业机构与人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

  记者:目前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多。在居家养老中,社区、机构可以为家庭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呢?

  穆光宗:居家养老的老人可以做如下分类:活力老人、慢病老人和失能老人;夫妇空巢和独居空巢;低龄空巢和高龄空巢,等等。他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既有对服务的刚性需求,也有弹性需求;既有对服务的有效需求,也有无支付能力的需求。社区、机构可以为居家养老提供如下服务和帮助:饮食、照顾、就医、老年大学等等。

  王家国:居家养老逐渐流行,除了因为它是更适合中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叶落归根”式的养老选择,也是因为它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要远超过传统的家庭自力养老。

  居家养老的服务可以归纳为“一个主线、五个落脚点”,即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线,包括生活起居、文化活动、精神关爱、医疗服务与日常照护等。有养老服务需求的人可以自主选择服务内容和项目,并交付相应的费用,享受签约服务机构所提供的生活起居、文化娱乐、精神抚慰和料理照护等服务。

  问 共同发力,难点到底在哪?

  社区组织滞后,服务资源有限

  记者:在居家养老方面,子女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呢,目前主要问题在哪里呢?

  穆光宗:子女面临的困难主要有:老人一旦失能,需要全天候照顾时,子女在时间上、体力上、精力上甚至经济上不堪重负。特别是独生子女空巢父母,他们普遍面临着无人照料的难题,成年独生子女即使有孝心也难有孝举。此外,社区老年服务缺位、匮乏,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也需要深化和完善供给侧的改革。

  王家国:对子女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困难和财力不足。居家养老服务缺少行业规范与统一标准,导致子女在为父母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时,陷入“无参照标准”的困惑。在选择具体的养老服务时,许多人因心里没底,难以决断。比如,社区机构服务质量如何、收费标准是否太高、格式合同看不懂等。

  而一些贫困地方和家庭,最困难的是财力不足,没钱购买养老服务。并且,村一级的养老设施与组织建设还非常落后,民众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意识也很淡。这也正说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改进、推广与宣传还不够,支持系统建设还远远不足。

  记者:在居家养老方面,社区帮扶目前面临的困难有哪些,主要问题在哪里?

  姜向群:社区帮扶的困难,一是我国社区组织普遍发展滞后,社区服务的条件简陋,服务资源严重不足。二是社区养老服务制度不健全,从规划到政策法规严重不足。例如社区服务场地设施没有得到保证,有的被挪作他用,规划没有落实。三是社区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社区组织对政府资金依赖过高,社会的资金来源缺乏,市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应该调动一切资源,倡导多种养老方式,比如互助型养老——年轻健康老人帮助照顾年老困难老人。最终应该形成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居家养老发展格局。

  王家国:社区帮扶的困难,包括养老机构难以引得进留得住、服务标准缺失而无法落实、社工服务不足、筹资困难等。最困难的是,社区如何在确保养老需求者买得起、买得值的同时,又要保障服务供给方有利可图、办得下去。社区老年食堂关门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筹资难与社区力量不足上。(本报记者 潘 跃 步 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