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法律出手,“傍名牌”凉了

2019-08-03 00:33:0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傍名牌”曾经一度是很多中小品牌迅速崛起的“捷径”,这让很多品牌不得不预防性地注册很多与本品牌相似的商标。不过,这种此前大多只是受到舆论谴责的“捷径”,如今则受到了法律的打击。日前,经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决,“九粮液”“九粮春”等产品的行为被认定为侵犯“五粮液”“五粮春”所享有的商标专用权,前者立即停产并赔偿损失。

  历时6年,经历一审、二审以及最高院再审,五粮液诉“九粮液”等侵权案件终于胜诉。这一判例,无疑给那些仍在肆无忌惮傍名牌或正准备傍名牌的企业一个警告。法律就该定纷止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一直以来,类似“九粮液”这样的傍名牌行为层出不穷,如“康帅博”之于“康师傅”,“周佳牌”之于“雕牌”,“脉劫”之于“脉动”,“豪牛”之于“蒙牛”,“雷碧”之于“雪碧”等,都是这样。这中间,不排除有些“李鬼”已经完成了商标注册,但鉴于其与知名商品名称、包装等的高度近似,仍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而在现实中,尽管被侵权企业每每主张权益,但成功维权的并不多。

  五粮液此次成功维权,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一审、二审均败诉的情况下,通过向最高院申请再审,才最终出现转机。说实话,像这样旷日持久地打官司,不折不挠地申诉,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做到。花钱是一回事,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成本也会让企业望而却步。某种程度上讲,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正是市场上“傍名牌”行为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

  从现行法律看,尽管法律对商标侵权有明确的赔偿规定,但是,若想实现法律的正义,除了之前所说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外,维权企业往往还要面对很多门槛,比如取证问题,一般侵权小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十分隐蔽,追根溯源十分困难。还有,就处罚而言,也很难让那些傍名牌的企业感觉到“疼”,很多时候,这些“李鬼”在一个地方被查,就会很快跑到另一个地方重起炉灶。

  何况,出于地方保护的原因,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市场上的商标侵权行为,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足够的治理动力,这也导致维权企业胜诉难。常见的情形就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发起一次清理整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动,但集中行动一过去,一切又回到了常态。

  这种听任、纵容傍名牌的做法,或许一时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看,一味傍名牌,不仅不可能创造出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也会败坏被侵权产品的声誉,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育,得不偿失。

  此番最高院认定“九粮液”侵权,无疑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具有十分清晰的导向意义。这不仅会加大侵权者的违法成本,也会给基层法院一个正向激励,即法律要旗帜鲜明地保护知识产权,依法斩断各种“傍名牌”,制止恶意模仿、混淆行为,维护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竞争,本来就是法律的责任。

  当然,除了让法律发挥保护和惩罚作用之外,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主动作为,从源头开始治理,共同打造一个清朗的市场环境。(作者:斯远,系媒体评论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