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鼠疫离我们很远,也很近

2017-12-22 13:55:1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马达加斯加最新鼠疫疫情 

  近期,马达加斯加发生鼠疫疫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8月1日至10月24日,马达加斯加报告了1309例疑似鼠疫病例,其中死亡93例(7%)。所有报告病例中,882例(67%)为肺鼠疫,221例(17%)为腺鼠疫,1例为败血症型,186例仍在分型中。 
  鼠疫的流行历史概况 
  说起鼠疫,这个古老的传染病,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总人数接近1.7亿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数约1亿人,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即中世纪的“黑死病”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鼠疫流行才有所控制,呈散发流行状态,20世纪70-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1000例左右。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如1989年至2003年,全球25个国家报告鼠疫病例38310例,其中2845例死亡。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3248例鼠疫,其中584例死亡。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马达加斯加、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秘鲁。 
  我国也是深受鼠疫影响的国家之一。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我国发生过6次大流行,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死亡约10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我国目前在多个省区仍然存在着不同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近些年一直有散发病例发生,因此,我国对鼠疫防控工作也一直没有放松。 
  鼠疫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甲类管理传染病 
  鼠疫和霍乱、黄热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鼠疫同时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鼠疫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鼠类和旱獭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 
  鼠疫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 
  1.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等。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鼠疫可以经鼠蚤叮咬、破溃皮肤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再叮咬人时引起感染。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少数病人是因捕猎、宰杀、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经由皮肤或粘膜的伤口而感染鼠疫病菌。 
  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咳嗽、谈话、呼吸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传播,可以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鼠疫的主要表现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 
  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  
  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抢救不及时2到3天内死亡。 
  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病死率几乎达到100%。 
  鼠疫的诊断和治疗 
  发病前10天内曾到过鼠疫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病人,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诊。 
  确诊或疑似的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药物首选链霉素,及时、足量、联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鼠疫的预防 
  灭鼠、灭蚤,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鼠疫的主要措施。 
  1.控制传染源 
  消灭动物传染源,广泛开展灭鼠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做好控制工作。 
  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坚持就地、就近隔离治疗原则,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分别予以单间隔离。同时应对直接接触者在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 
  彻底灭蚤,减少被叮咬的机会。 
  避免接触染病或死亡动物。 
  疫区实行“三报三不”制度。“三报”: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3.加强个人防护 
  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预防性治疗 
  对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被疫区跳蚤叮咬的人、接触了染疫动物分泌物及血液者,以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鼠疫菌时发生意外事故的,均应当进行鼠疫预防性治疗。 
  药物可选用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磺胺、环丙沙星等。必要时可肌肉注射链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均为7天。 
  对旅行者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虽然没有发布针对前往马达加斯加的旅行警告,然而,对前往鼠疫地区的旅行者可能面临的感染危险做了如下建议: 
  野营或狩猎时应避免与啮齿动物接触,避免与死亡动物,感染动物的组织或物质接触;应避免前往拥挤的地区,避免与肺鼠疫患者紧密接触。 
  旅行者应使用驱虫产品防止跳蚤咬伤,采取防蚊措施也可以防止跳蚤和其他吸血昆虫叮咬。 
  出现突发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发炎或呼吸急促、咳嗽和/或血痰时,应立即就诊,并向医生告知马达加斯旅行史。 
  预防性治疗仅适用于与鼠疫病例或其他高风险暴露(如感染跳蚤的叮咬或与感染动物的体液或组织直接接触)的人员。没有医疗专业人员推荐,不建议旅行者自行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除非医疗专业人员推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