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特稿:大国如何保持基础研究活力

2018-11-05 00:57:3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特稿:大国如何保持基础研究活力

  新华社记者张莹 冯玉婧

  历经13亿年旅行,宇宙中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抵达地球,于2015年9月14日被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这一发现填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验证的最后一块“拼图”,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个里程碑。

  美国领衔的引力波探测,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沉寂”的基础研究带来新活力,也显示了美国的科研实力。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体系的源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各大国如何保持基础研究活力?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引导企业参与

  基础研究往往短时间看不到“产出”。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质能方程时,并未预见它在40年后会成为核能的理论基础。如今,为使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见效益,一些发达国家吸引企业也参与进来。

  比如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近两年来,加大了对前沿领域的引导和投入,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下一代半导体等多个领域推出国家战略,明确了探月和深空探测路线图,努力在超算等领域保持领先。

  美国政府推动的科学战略一大特点是“政府-研究机构-企业间的互动”。以今年9月公布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战略概述》为例,该战略提出成立美国量子联盟,将学界和产业界组织起来,通过公私联合融资等方法,跨越量子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上的鸿沟,确保美国在量子计算的领先地位。

  自己的科学发现被其他国家抢先商业化,英国科技史上曾多次吃这样的亏,电话、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等都是如此。为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不再错失机遇,英国政府斥资6100万英镑,在曼彻斯特大学建立国家石墨烯研究所,推动石墨烯材料的研发及应用。目前,该机构从英国政府和欧盟获得资金支持,与超过8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进入21世纪,日本年均产生一位诺贝尔科学奖项得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教授认为:“日本基础研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选题时就注重解决实际应用。”比如,2014年三位日本科学家凭借“蓝光二极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之一中村修二就在美国创立了自己的企业,研究和生产发光二极管。

  科研资助“跟人”

  在科研立项、人才及成果评价方面,发达国家有一套完善的“同行评议”机制。“英国一直采用‘霍尔丹原则’——由研究人员而不是官员决定科研经费的使用,这非常重要。”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伊恩·沃姆斯利说。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认为,美国科研政策最值得借鉴的是“以人为本”的资助方式。为什么美国科学家能静下心做原创性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有创新思想的个人给予滚动式支持,而这一机制的基础是同行评议的水准。

  王小凡介绍,美国科研项目评议除了评成果,还要评科研人员的研究记录,并设立一部分资金,对具有创新想法的人给予5到7年的较长期支持,根据分档次的动态评价确定滚动年限。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全部资助都“跟人”,国家癌症研究所和“脑计划”等一些大科学项目也有类似机制。

  比利时2016年启动“卓越科学”计划,在4年内出资约1.2亿欧元资助一些杰出的基础科研项目。比利时法语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秘书长阿卢安介绍,为了项目初选,他们“动用了1200位国际专家,最后由一批知名科学家组成的评选小组确定38个项目”,涉及生物学、医学、人文科学以及跨学科领域。

  基础研究具有不可预知性,立项时往往不知道哪些方向会出成果,资金滚动式“跟人”符合科研投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路。比如,美国量子计算战略就提出向各家研究机构小额投入并支持竞争,认为“新应用和平台可能来自还未发明出来的协议和方法,因此政府应该保持活跃和多样性的平台”。

  国际合作升级

  2017年,LIGO项目组因引力波探测成果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吸引了世界各国1100余名优秀科学家,被称为“最强大脑旗舰队”。按照一系列复杂的章程,该项目组通过委员会协调众多机构和科学家工作。

  这代表了一些大科学项目的组织模式:通过升级创新的多边合作解决耗资大、周期长、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难题。“大项目需要做的事情特别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推动科研的进展,碰撞的火花才会层出不穷。”LIGO项目组成员、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陈雁北介绍。

  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牵头,在各科学领域组织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学国际合作计划有50多个,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等,中国参与20多个。下一步,中国将从大科学项目的“参与方”走向“主导者”,牵头“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新一代巨型光学反射望远镜“三十米望远镜”等国际项目。

  除了多边科研合作,名目繁多的各国双边合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印度作为科技后发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搭快车”,近年在分子生物、农业、医学、燃料、航天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都取得显著成效。(参与记者:周舟、张家伟、谭晶晶、华义、潘革平、赵旭、张毅荣、付一鸣、栾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