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英名依在 事业长存:寻找马克思的伦敦足迹

2018-05-04 10:54:23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一对情侣在马克思墓前瞻仰。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迪恩街28号外墙上的蓝色纪念牌。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特别关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伦敦是马克思的第二故乡,也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和发展的地方。从1849年流亡至此,到1883年与世长辞,马克思一共在这座城市生活了34年。“流亡是一所学校”,马克思在伦敦史诗般的生活,充满爱恨和悲喜,饱含绝望与希望。他在贫穷窘迫的困扰中,潜心进行理论研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在这里,他写下了伟大的《资本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类命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马克思在伦敦生活、工作的地点,走近马克思的伦敦生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世今生。寻访过程中,记者有幸接触到一些当地人士,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或在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通过著书、讲座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和理论,或是对西方国家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感到困惑,希望从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中找到解决方案。从这些人身上,记者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至今在西方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蓝色纪念牌

  寻找马克思的标志性参照

  记者的寻访从马克思在伦敦曾经的居所开始。在伦敦生活34年期间,马克思过着手头拮据、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屡屡搬家,有过多处住所。在历史变迁中,这些住所有的得以保存下来,有的则不幸被拆除。它们当中,最为有名的是位于伦敦市中心索霍区的迪恩街28号,这是马克思在伦敦早期生活的居所。

  带领记者来到迪恩街的是英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海科·邱。他曾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上海的两所高校工作,过去30多年一直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刚刚完成的博士论文的主题是用马克思的理论解读中国社会体制和政治经济。在海科·邱看来,马克思是现代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理论对工人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引导意义。他对记者说:“马克思在伦敦生活工作过的一些地方,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笔值得探索发现的丰富革命遗产。”

  迪恩街28号是一栋四层建筑,底层目前是一家意大利餐厅,在三层的外墙上有一块蓝色的圆形牌子,从牌子上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马克思生活过的地方。牌子上简明扼要地注明:“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51—1856年曾在这里居住。”海科·邱介绍说,这块蓝色纪念牌是当地政府在1967年设立的,以让人们记住马克思曾在这里生活,这块看似并不起眼的小牌子,现在已经成为很多马克思迷来伦敦寻找的标志性参照物。

  海科·邱告诉记者,在马克思的诸多伦敦居所中,迪恩街28号之所以广为人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是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第一卷的地方。海科·邱介绍说,马克思在1849年和妻子燕妮一起流亡到伦敦时,最早居住在迪恩街64号,在1851年搬到同一条街道的28号,而64号地址上当时的建筑现在已经被拆除。

  迪恩街28号见证了马克思在伦敦的艰辛生活。当年一个普鲁士警探曾这样描述:“马克思住在伦敦一个最糟糕,因而也是房租最便宜的地区。在这一整套住房里,没有一件家具是干干净净的、牢固的。一个旧货商人会对脱手这样一堆令人惊讶的破烂货感到羞耻。”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在形容这一住所时称,这些“邪恶可怕的房间包含了我们一家的快乐和痛苦”。

  海科·邱介绍说,马克思一家当时生活在迪恩街28号这栋建筑的三层,最初有一间面积很小、全家人共同使用的卧室和一间带有厨房的客厅,后来,马克思又租下一个房间,作为自己的书房。在这里生活期间,马克思生活拮据,极度贫穷,两个孩子在此离世。在此之前,他们在迪恩街64号生活期间,马克思最小的儿子也不幸夭折。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女儿艾琳娜在此出生,后来成为一名重要的社会主义活动家。

  伦敦市中心街头的马克思主题游旅行团。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大英博物馆圆形阅览室外观。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圆形阅览室

  想象马克思阅读和创作的场所

  在迪恩街生活期间,尽管经济上非常困难,但是马克思在政治方面仍然非常活跃,曾经在自己的住所不断会见来自欧洲各国的志同道合人士。与此同时,他还在距离迪恩街不远的大英博物馆展开系统的研究工作,并投入《资本论》的写作。

  据记载,马克思从1850年开始在大英博物馆的旧阅览室开始研究工作。几年之后,大英博物馆设立并开放了一个全新的圆形阅览室。圆形阅览室的问世,成为伦敦的重大新闻,全伦敦的读者都络绎不绝前来参观。这里也成了马克思“最喜欢的创作场所”。他从迪恩街的住所步行来到这里阅读,记满了一个又一个的笔记本,写下了自己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就包括《资本论》。

  在中国流传的关于马克思的故事中很有名的一段说,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写作《资本论》,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他磨出的脚印。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这个关于脚印的故事并无翔实的历史记录,现在其实很难考证。

  1973年,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部门脱离出去,成立了单独的大英图书馆,圆形阅览室的藏书也随之转移到了这一图书馆,阅览室从1997年开始被改造成一个进行临时展览的地方,平常不再对外开放。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尽管无法走进圆形阅览室,但是从大英博物馆的大厅仍可以看到阅览室的外观,感受阅览室的规模。

  记者跟随一个马克思主题游的小型旅游团走进了大英博物馆。旅游团的年龄结构多少让记者吃了一惊,他们当中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甚至90后年轻人。记者了解到,他们当中既有来自利物浦的英国人,也有来自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年轻人。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女孩亚历山德拉说,站在这里可以想象马克思当年阅读和创作的场景。法国马赛的皮埃尔和女友赛琳娜告诉记者,他们两人都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充满兴趣,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现在普遍面临低增长和高失业等经济难题,也出现了年轻人购房难甚至租房难等社会问题,他们希望了解马克思当年在圆形阅览室的研究生活,也期待能从马克思理论中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记者还从大英图书馆了解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该机构将组织一系列纪念活动。从5月1日到8月5日,大英图书馆举行名为“卡尔·马克思与艾琳娜·马克思”的展览,介绍这两名共产主义革命父女的政治活动生涯。6月18日,在一场名为“卡尔·马克思,《资本论》和大英图书馆”的研讨会上,来自英国和荷兰的专家们将向公众介绍大英图书馆中马克思本人捐赠图书的情况。大英图书馆表示,马克思在圆形阅览室读书的情景现在已经深入人们的脑海,但是马克思曾把自己的部分著作捐赠给图书馆的情况却鲜为人知。

  海格特公墓

  瞻仰马克思的“圣地”

  1856年,马克思的妻子燕妮从在苏格兰的一个亲戚那里继承了160英镑的遗产,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马克思一家得以离开迪恩街狭小的生活空间,搬到北伦敦居住。1870年,恩格斯也搬到位于伦敦市中心北部的樱草花山公园旁边居住。两家相聚不远,两人得以每天见面交流,继续《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创作。

  1875年,马克思搬到同样位于北伦敦的梅特兰公园路41号居住,这成为他在伦敦的最后一个住所,直到他1883年在这里去世。现在,这一住所已经被拆除,伦敦市政府在这里建造起了政府廉租房。房子墙上设置了一个紫红色的圆形纪念牌,牌上标注:“哲学家马克思曾于1875—1883年在此处的一所房子里居住并去世。”

  马克思去世之后,被安葬在北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海格特公墓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花园式公墓,墓园幽深,林木葱郁,布局富有浪漫主义情调,是伦敦七大知名公墓之一。这里安葬着众多名人,很多墓的雕刻都堪称艺术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参观。海格特公墓分为西园和东园,马克思被安葬在东园的醒目位置。进入东园的大门,沿主路步行不到100米,到达第一个岔路口后左转,继续前行100米,就可以抵达马克思墓。

  马克思墓高约3米,底部是一个四方形基座,墓碑上方是马克思的青铜头像,大理石碑面中央详细标注着葬在这里的所有人的名字。马克思一家五口人,包括马克思本人、夫人燕妮、女儿艾琳娜、外孙哈里以及女管家德姆特,均被安葬在这里。墓碑上方刻着用英文书写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墓碑下方刻着英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墓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其实马克思和家人的墓最早并不在此处,而是在不远处的一条小径内,并不起眼。1955年,英国共产党倡议创立了一个“马克思纪念碑基金”组织,并于1956年建立了一座新的纪念碑,安放在现在这个比较醒目的地方。在墓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马克思墓最早的位置,这里只有一块非常简朴的墓碑,碑面已经破损,夹杂在周围的墓碑之间,的确并不显眼。

  墓园工作人员说,新的墓碑树立之后,海格特公墓成为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朝圣地”。不仅如此,一些共产主义者和工人运动人士,都选择死后葬在马克思墓附近。工作人员特意给记者指出了在马克思墓附近一些志同道合人士的墓碑。这里每年都会定期举行讲座、朗诵会等不同形式的纪念马克思的活动。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英国作家塔里克·阿里将于5月10日在墓前举行主题为“马克思纪念讲座:全世界无产者”的活动,向听众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影响力。

  在马克思墓前,记者遇到了来自哥伦比亚的小伙儿罗德里格斯和他的女友。他们对记者说,拉美有悠久的革命传统,马克思主义在那里的影响深远,来到马克思墓前瞻仰,能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了解,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自中国湖南的韩先生和妻子、儿子非常仔细地看了墓碑上的内容,韩先生逐字逐句翻译给孩子,并向他解释这些内容的由来和马克思的一些故事。韩先生告诉记者,让孩子从小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以及他对人类的贡献,这一点在他看来非常重要。

  寻访马克思的伦敦足迹,对记者来说是一次精神之旅。马克思墓碑青铜头像那双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眺望远方,思考未来。马克思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却是深远的。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马克思有生之年可能没有想象过,他自己会有如此的穿越时空的影响力。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他一定倍感欣慰的是,在遥远的东方,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之一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正带领中国人民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他勾画的美好社会阔步向前。(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 林卫光)

原标题:英名依在 事业长存:寻找马克思的伦敦足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