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美各界批评特朗普对华贸易保护措施

2018-04-01 12:27:49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涉及征税的进口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并购。特朗普的这一举动在美国各界引发广泛关注和担忧,招致一片批评反对之声。

  多家企业协会致信劝阻

  在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的前一周,美国媒体提前放风称,特朗普政府将要对规模达600亿美元进口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随后,许多企业、商会纷纷致信特朗普,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表示担忧,认为这将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并敦促特朗普放弃这一计划,不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沃尔玛、百思买和梅西百货等24家大型零售商致信特朗普,敦促他不要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他们在信中表示,任何附加的关税,都是对美国工薪家庭的惩罚,导致他们的家庭基本用品,例如衣服、鞋子、电子产品和家居用品等商品价格上涨。

  耐克、安德玛等82家鞋业公司也表达了对中国进口商品面临大规模加征关税的担忧。他们表示,美国目前已对从中国进口的鞋类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关税,“将意味着鞋类消费者的成本上升和美国就业机会的减少”。

  与此同时,45家行业协会联名致信特朗普,请求不要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并警告称此举将给美国经济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伤害。这些协会代表了美国部分最大的企业。他们在信中写道:对中国征收关税将提高消费品价格,扼杀就业,拖累金融市场。

  代表300多万各类企业利益的“美国商会”则发表声明称,“美国商会对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决定表示强烈反对,该决定将使美国家庭因税改而获得的退税收益受到损害”。美国商会主席托马斯·多诺休认为,“征收高额关税会导致具有破坏性的贸易战,给美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带来严重后果。如果美国政府着手实施这项计划,美国消费者、商业、农场主和牧场主的生计都处于危险之中”。

  各州市政府集体唱反调

  不仅于此,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的举措也引发不满,美国几大州并不打算配合该举措,集体唱起反调,并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寻求投资。美国阿肯色州经济发展委员会执行主任普雷斯顿称,与中国合作可以给阿肯色州带来巨大利益,仅仅是中国在阿肯色州开办的一家服装厂,就为当地居民创造了800多个就业机会。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萨克拉门托市长表示,过去一年,美国政府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但当特朗普政府在自由贸易中倒退时,美国各大州、市的州、市长们担起了开放市场的职责,想方设法吸引来自中国的投资,促进本地就业。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各州市的管理者并不打算跟随特朗普政府的脚步,他们倾向于自己掌控各地的经济未来。

  舆论批评“加征关税”政策

  连日来,美国主流媒体也非常关注此轮中美贸易摩擦。多家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称,双方一旦发生贸易战,不少普通美国人将遭受巨大损失。美国著名电视财经频道CNBC网站打出标题:“贸易战是一场你根本赢不了的战争:美国企业猛批特朗普加征关税”。

  《福布斯》杂志网站刊文指出,贸易战确实会给经济造成极大损害。文章警告称,不应低估发生全面贸易战的风险,因为贸易战不仅对经济有害,还有可能演变成真正的战争,这不是美国想要看到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认为,加剧贸易摩擦将对美国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打贸易战,美国大豆、波音飞机、汽车等产品可能会失去潜在订单,从而使美国人失去大量工作机会。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标题为:“中美贸易战,给特朗普投票的人可能最受伤”。报道称,美国的农民和那些去沃尔玛超市买东西的普通消费者很可能最郁闷,他们很多人选特朗普当总统,但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决定会让他们日后在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时花更多钱。

  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其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所谓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对此,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表示,这是个愚蠢的决定,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过高,这是美国人自己的问题,与关税无关。托马斯·萨金特认为,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摩擦,只对美国非常小的一部分人有帮助,但却牺牲了大部分美国人和美国以外的人的利益,所以这并不是一项好的政策。(经济日报驻华盛顿记者 高伟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