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向中国学习“把知识推向市场”
2019-11-10 22:10:1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俄专家称,俄罗斯要向中国学习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技术。
据俄新社11月8日报道,俄中两国科学院今年6月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方向的合作路线图。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在访华期间接受俄新社采访,谈到了俄罗斯应与中国开展哪些合作、中国在哪些领域能跻身世界前列以及如何做到的、中国能否在太空领域超越俄罗斯等问题。
俄新社问:这次您来中国是为了落实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路线图,请您介绍一下路线图内容和已经开展的工作。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答: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在几个方向开展了联合研究,其中之一是深海资源研究。今年,我们已经在协议框架内做了联合实验。另一个合作方向是打造地理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在卫星帮助下观察陆地和海洋表面,包括研究飓风等自然灾害。其他合作方向包括当代神经科学研究。在这次访问期间,两国举行了高功率激光研讨会,在上海成立了联合激光实验室。今年3月,我们举行了海洋研究会议,神经科学方面的活动也以这种方式开展起来。
问:如何解释这种在科学领域与中国合作的积极性,为什么它现在如此之高?
答:俄罗斯无法保证像中国这样的科研投入,所以,合作极其重要。
必须在科学领域与中国合作,我指的是,他们已经在某些方面跻身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在其他领域也会取得并巩固领先地位,而且,他们善于把知识推向市场,并非常愿意与我们合作。
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向中方好好学习,他们能够非常有效地把在基础科学领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技术,不仅是自己获得的,还有与其他科学家交流获得的知识。我们都生活在日益以新鲜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本领,我们在这方面可以也必须借鉴中国人的做法。
问:您说到与中国共同研究神经科学,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
答:首先,有许多疾病会破坏大脑活动,有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要想治疗并预见这些疾病,必须在各个层面研究大脑。
第二个原因在于,大脑的信息处理非常高效,不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就能完成最复杂的任务。如果我们搞清楚大脑的运作机制,就可以用我们拥有的新材料和感应控制设备建立模拟神经系统的人工信息处理系统,比人脑更快地执行任务。
问:您所说的路线图还包括太空合作,在这方面中国超过我们了吗?
答:中国正在太空领域不断取得进步,但很难说中国是否已经超过我们,因为这方面有很多方向:探索深太空、月球、火星、近太空,建立现代化地理信息系统。中国不仅在卫星发射数量上展示了重要成就,在一些对其而言的新领域也有所斩获。比如,中国的着陆器不久前在月球背面登陆,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这一点。这项重大成就不仅让中国跻身在该领域有成果的国家之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使其保持领先。在航天计划上双方相互靠拢的意向协议已经签署,我们和中国科学院正开展联合航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