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江 飞:“别有用心”论余华

2016-09-27 22:14:4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在物质狂欢、众声喧哗的当下,一本学术著作在出版十年后还能修订再版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它让许多读者至今惦记和欢喜,甚至读起来依然激动不已,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余华论》正是这样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正是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达敏教授。在“修订版序”中,作者极其坦诚地说道:“我出版过十来本书,这本书不是我运思最多、用力最勤的书,却是为我带来声誉最广的书。那是在放松状态下写的书,思力和笔力到位,后来做课题,兴趣要伺候种种规约、要求,再难出现全程放松的状态了。”无功利之诉求,有身心之放松,无课题规约之束缚,有思力笔力之到位,就这样,《余华论》“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如果说最初确是“无心”,那么,一旦动起笔来可就是“别有用心”了。这“用心”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随问题意识不断追问,创新研究方法和形式。王达敏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余华又是其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二人“相遇”自是必然,问题在于以何种方式进行“对话”。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便跻身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行列,多年来余华研究持续升温,《余华评传》等诸多研究著作和文章层出不穷。在此情形下,王达敏则另辟蹊径,在研究方法和形式上实现了独特创新。首先,他放弃了面面俱到的研究方法,而是在问题意识的不断追问中展开深入细致的阐释和论述,对余华近20年来的代表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乃至小说序跋等,进行了逐步深入的历史考察和深度解析,形成了一个由问题、观点和论述组织起来的逻辑结构,实现了理论与批评的一体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研究方法不是刻意求新,而是在仔细忖度了研究对象特点之后的有意选择。在他看来,余华小说不以宏博厚重见长,但灵悟通透,叙事单纯,语义丰富且具有张力,而这种以问题的前行和深入为推动力的研究,恰恰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排他性,从而使研究对象获得更集中、更明确的揭示。
除专论外,该书的第二部分《余华中短篇小说解读》则是余华论的另一种形式。这20篇或长或短、举重若轻的随笔,选择余华中短篇小说中难读难解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一一解读,学中有文,文中有学,学理与文理兼备,仿佛正餐之后的甜点,尝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二是坚持以文本为中心和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只有回归文本、独立判断,才可能摆脱各种观念预设,打开文本无限丰富广阔的意义空间,做出深度阐释和合理评判。毫无疑问,王达敏是深谙此道的。
比如在在《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民间中国的命运叙事——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和长篇小说〈活着〉》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对普遍流行的认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叙写苦难主题的观点进行批评,并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许三观卖血记》是苦难交响曲,其主题/母题主要是叙写苦难,而《活着》和余华1986-1992年创作的先锋小说则是命运交响曲,它们反复渲染苦难和命运,其主题/母题主要是叙写命运”。这一紧扣文本的批判性观点,抓住和揭示了余华小说的根本,因而是彻底的,独到的,令人信服的,尤其是他对《兄弟》直言不讳、入木三分的批评,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批评家所应具备的“才、胆、识、力”。总之,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阐释”有效避免了“强制阐释”的可能,既准确传达了批评家的艺术发现,又保证了批评行为的严肃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别有用心”,《余华论》才脱颖而出成为畅销书、长销书,在余华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余华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独特贡献,具有相当大的文学效应和社会效应。在最近出版的批评集《批评的窄门》中,王达敏自称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手艺人”,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是谦逊而意味深长的。“以文字为生”,意味着一位学者、批评家对文学矢志不渝的真诚和热爱,对文学研究和批评的精益求精与生命情怀。《余华论》让我们欣赏到这个“手艺人”是如何得心应手地施展这门精湛“手艺”的,而这种几十年如一日追求“活要做得漂亮”的精神理念,不正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