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镇南——读《东方大港》随想
2022-11-10 09:05:34 信息来源:曾镇南教授原创作品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东方大港》一书。是作者陈崎嵘以学习者、思考者的身份,对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的浙江一体化海港群作了广泛深入的采访、观照而后写成的。追随着作者的行踪和思路,我随读随想,时有得获。一些新鲜的印象,一些兴奋的观感,简选几处,爰记如下:
一、锁匙与响箭
在舟山北仑港酝酿创建初期,作者曾经在参加过北仑港矿石码头大会战的“老码头”张贤彪、李建华、陈亚光引领下,登上高高的桥吊,颤颤巍巍地往下看,感觉由长长的引桥、一长一短的两处不同类型的船舶卸货泊位所组成的码头全景,像煞一个英文大写字母“F”。由此生发、想象开去,“从陆地视角看,这‘F’仿佛是一把巨大锁匙,表达着中国人尝试打开海洋宝库的热情与渴望。从海洋视角看,这‘F’分明是海洋射向陆地的一支响箭。它夹带着呼呼的风声,撞击着漫长的海岸线,飞向广袤的大地,提醒人们关注海洋、重视海洋。”
这个比喻和联想,一下了直击港口作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引擎的经济特征:它汇聚着在中国广袤的山河大地深处蕴蓄、涌动着的发展潜能,急切地要经由港口向浩瀚的海洋发散开去;它又承受着从海洋发射、逼近过来的锐利的箭镞的冲击,时时接纳着经济全球化时代传递过来的声息。港口,它不仅仅是海运过来的物流的终端或末梢,它更是联通内外,以其吸纳力和辐射力显现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方式和水平的一个时代的窗口。
于是,在本书里,我看到作者十来次深入不同的港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照码头作业空间现场景观,形象地传递过来的港港各殊的高阔伟丽的画面,感受到这些日新月异地变幻着的现场实景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或随着他一次次登上如钢铁巨人般的桥吊,背负青云朝下看,摄取一幅幅港口俯瞰图;或在朝晖夕照、光影变幻中,一窥他张开的艺术广角镜头里的海天雄浑背景下的码头全景照。有几处他登上宁波环球航运广场45层,进入宁波舟山港调度指挥中心,看取巨型荧屏上跳动、变幻的海量数据图和迭次显现的视频实景物象镜头,感受数据归零、新纪录诞生,大疫之年,风景这边独好的喜悦、欢欣,为智慧海港的殊异风采惊喜、点赞。还有一次看到他随着引航员乘坐拖轮到航道口,瞭望矫健敏捷的引航员登上悬垂的舷梯,一跃进入外轮履行职责的情景,测验他为外轮船长折服的能力……在作者纷至沓来地传来的这些足践目验得来的港口画面中,读者也跟着他一次次加深着对“东方大港”——宁波舟山港瑰奇景观的印象,加深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港口的认识。
港口是什么?新时代的港口长成什么模样?该是什么模样?这似乎也是一个时代之问。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实际行进着的生活已经很陌生了的文化人而言,这更是学习生活、学习社会必须对自己提出的求知之问。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宁波舟山港晚近突飞猛进的创建、发展过程中,曾十次来到港口现场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新世纪新阶段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天地在哪里?在海上!”而港口,则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切入口,是牵拉中国经济提升、提速、提质的“牛鼻子”。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本书详赡清晰地写下的一段段港口创建小史中,生动地写出了这些自然条件不同、承接物流功能各异的港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的枢纽作用,写出了港口在反映实体经济的兴衰和物流走向方面的灵敏性。全书反复申论并致意的,就是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温度计、风云图、晴雨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庚子大疫之年来到宁波舟山港时对港口职工们说的“港口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你们是一支非常硬核的突击力量。”一句话让港口职工们掂量出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提升了对港口的认识。
新时代的现代化港口,已经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延展的一长串联通方式与物流样态的综合概念。我们看到,在作者翔实而具象的报告中,海港、内河港、海河港、陆港(无水之港),乃至无纸之港、无形之港、云上之港……在互联网时代,正趋向“天下无处不连港,天下无处不海港”不可思议地发展;而水水联运、河海联运,海铁联通、集装箱衔接集卡群联运等种种运联方式迅猛发展,以物流种类赋名的铁矿石码头、砂石码头、木材码头、粮油码头、散货混装码头全面开花,千姿百态。港口拉动各种形态的经济带,有的向港、产、城、湾一体化的港产城发展,有的提升固有功能,为对接长三角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服务……所有这些新时代政治经济学、工程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的概念、定义、术语,在一般情况下,是被文学家视为畏途的。但新时代新形态的报告文学作者,却是无法完全趋避的。我看到,《东方大港》的作者,是能够知难而上,以深厚雄健的笔力,用文学的语言,用场面、人物、细节,予以形象地表现,生动地传达。我读此书,觉得上了有益的一课,这大概可以算现代港口学的启蒙课吧。
二、大鹏与航母编队
2015年,时任浙江省副省长,兼任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委员会(筹)主任、党委书记的孙景淼,受命进行浙江海港建设实施一体化的专题调研。他带着夏海伟、毛剑宏等人,层层开“神仙会”,听取各地干群意见,又逐港作资源调查,优化分析,集思广益,综览全局,逐步理清了思路、明晰了搭建起浙江海港的四梁八柱。对他筹思既久、梦魂牵系,终于顿悟,草拟规划的过程和情景,作者曾有一段生动的描写:
“秋天的一个凌晨,睡梦中的孙景淼似乎灵感突现。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走进书房,卷起窗帘,拧开台灯,铺展稿纸,奋笔疾书起来:优化港口布局。‘十三五’期间,全省港口总体布局是‘一体两翼多联’,即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以浙东南沿海港口和浙北环杭州湾港口为两翼,联动发展义乌国际陆港及其他海港口。犹如一只振翮高飞的大鹏,也似一个组合完整的航母编队。”
这个“一体两翼多联格局”的提法,后来化为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性文件,化为了尔后升格了的浙江宁波舟山港也即“东方大港”的现实发展过程的形象化的表述。
《东方大港》一书的主体结构,就是依照这个既有想象力、前瞻性,又有历史感、现实动作感很强的框架展开的。由于这个大港集群的建设是多点参差推进的,所以作者只能采取“花开多朵,各表一枝”的写法,几条时间线交叉错落,或前溯或后推, 时而写“一体”的奠基、发育、长成,时而写两翼的布局、舒张、高翥,然后抓住“东方大港”跃入世界强港之林的几个时间节点,予以浓墨重彩的绘状, 把毛剑宏主持港政后的几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手笔,作酣畅淋漓的抒写,形成这部纪实文字交响乐章的华彩乐段,并抑扬顿挫、从容庄重地推向高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宁波舟山港这个“东方大港”崛起、腾飞在世界的东方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波又一波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之风的鼓荡、推送、托举;看到了浙江海港人不忘初心,审时度势,把孙中山先生写在《建国方略》里的东方大港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几代领导人呕心沥血谋划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进入新时代后加深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放在心里,践行在海港建设的步履中,朝乾夕惕,风雨兼程,接续奋斗,把一个个构想、蓝图,化为壮美伟丽的现实图景。他们绘就的“东方大港”历史长卷,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历史剖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形象的最准确意义上的脚注!
当我们随着作者采访的行踪,书写的笔迹深入到宁波舟山港“成长记”的具体章节中时,我看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浪又一浪地波浪式扩展,一旋又一旋地螺旋式上升的生动图景,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市场主体或从内陆涌向海港,或从国外叩关跨越国门,实行一次一次组合、混合、整合、竞合,实现着联运、联通、联接,用各种复杂的联系方式,联系起各种生产经营要素,编织成无远弗届的供应链,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构成命脉相连的共同体。这是以独资、合资、混资的多样化形式实现的金融有序流动的为实体经济供血的活的机制,也是随着商品流动、人员流动必然伴生的各种思想、发明,各种文化、文明的交流互动。通则活,合则强。通则利天下,合则益万方。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1+1>2或>3 ?”的规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于宁波舟山港的发育过程中可见一端。顺时代之风势,循市场之规律,才能使“大鹏”之“一体”强大,使“两翼”张大奋起,使“东方大港”向世界大港、强港昂然挺进。写到这里,我倏然对“港口是什么”的时代之问又有了一层新的认识: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海港是按现代契约精神与规则经营的海运服务营运商,是一个个自行组织资源,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市场主体,它是要在市场互补、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一个个活力四射的港口,组成国家拥有的强大的港口网络,就成了一个屹立在东方,雄视环球的大国市场主体,它的能力,联系着联合国所使用的“海上连通性指数”,联系着支撑全球海上贸易基本要素(海运集装箱)的消长,成为助力全球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的巨大引擎。如此浮想联翩,深感陈崎嵘之写《东方大港》,确乎是中国作协近年来所力倡的思及“国之大者”的切实之作了。
在描写宁波舟山港“一体两翼多联格局”步步化为现实景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个个接续奋斗的主持港务的团队,一群群奋战在调控室、“战法部”(一个特别的专管调研规划与法律事务的小智库),党建办和桥吊上,堆场里……的海港人,他们像阳光照耀下的人群,那样鲜明动荡,阴阳分明,充满生气。像《东方大港》这样写长时段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变迁,多侧面记叙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的“报告”,如果墨守“文学是人学”的固有观念,要求它着重于人物刻画,要求它写出人物典型,那是迂阔而远于文情的。但是,要求它以事系人,人以事从地写出一些人物特写、人物速写的片段,以个体的人的剪影写真,更真切地感受人物群像含蕴之丰、分布之广,这却是可以期待的。我感到,作者在这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是尽了他文学上的努力的。他努力记叙、报告了“东方大港”建设史上各阶段的应该一记、不能遗漏的一整个接续相承的系列,从港属交通部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奔走在建港工地上不惧风雨、指挥若定的姿影(如建港总指挥子刚和邵若定、杨居仁、肖群等宁波港奠基期领导人,他们心怀报国之志,“公、廉、严、明”、身先士卒的崇高品质与战斗作风),到宁波舟山港三次创业接续奋斗的叶信虎团队(1987—19710年,10年),李令红团队(2000—2014年,14年),毛剑宏团队(2015年至今),这一个个领导人群体作了生动详明的记叙,显示了作者写一部“东方大港”发展史的史志家意识,这也是对当前主题性大型报告文学文体新发展新变化的锐敏感觉,是对这一类大型报告文学本质性体征,即史志性的自觉认识与忠实应用。在这一领导人群群像的勾勒中,李令红的人物“逸事状”可以说写得最有特点,最得精神。倘若不是因前述总体结构安排对他的记叙不得不采取“互文见义”法,使对他的记言记事有些分散,那么,对这个新型的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的写实“报告”可谓做到了善策尽录,良言无遗,声情并茂,使人对他如接謦欬了。比如他那些在后人追忆中闪光的语言,“站高一层看形势,放大一圈看世界”,“把客户变成股东”,以“海丝”标记借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在14年任期内,新建、收购、合并而来的港口、码头有43个之多,“像宁波人下汤圆一样,将一只只泊位当作一只只汤圆,下到穿山港区这只大锅里”……更难得的是,他身为大港老总,却有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全局观念和严于律己、勇于律人的作风。他说的“企业再大,也比政府小;政府再小,也比企业大”,对“一体化”中整合过来的企业,要“母爱加规矩”,提高管理水平。建设港口“两个严”,严格质量管理,突出一个高标准;严格干部管理,廉洁要求绝对不能松。常具忧惧敬畏之心,几度革除积弊,扭亏为盈,愈挫愈奋,计利当为国计利,谋局屡为后争先,从就任时远后于“广、大、上、青、天”(指广州港、大连港、上海港、青岛港、天津港)到卸任时跻身世界一流大港、强港。在李令红身上,我们窥见了“东方大港”为什么崛起、腾飞的另一个少为外界所知的奥秘,那就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优势,有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有胼手胝足而又目光远大的千千万万个像李令红这样的企业领导干部。
作者在记叙了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在竞争中联合,由各怀戒心的“刺猬”变成结伴飞行的“雁阵”的故事后,发了一通报告文学中应有的政论性很强的议论:
“形成良性竞合关系,并在竞合中,各自获得快速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笔者以为,它只能发生在中国,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生在共产党干部管理经营的港口中。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以经年累月的长期实践和丰硕成果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谓予不信,请帮助找出另一个国际案例。”
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广大企业干部能够和善于驾驭、利用这种在国内外两个经济大循环的经济运行中也有普适性的竞合关系,为构建人类发展共同体服务,这该是由整部《东方大港》的“大案例”所证明了的。作者的这一段精辟的政论,是信实不诬的。它也许可以扩而大之,提升为全书的主题吧!
写毕于2022年9月15日
曾镇南,男,福建漳浦人,194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2]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1—1978年在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工作。1982年北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中国作协创研部工作,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文学评论家。
编后语:每每读到好的文章,就如精神营养,令人沉思遐想。就如曾镇南教授给本网站发来的这篇《东方大港》随想,俯仰之间皆是妙语,格局之大,见解之深,随处可见。好的文章给人以力量,能在文章中找到自己的某些想法,令读者产生共鸣。
责编:戴月丽
校对:王梓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