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评论的“紧缺”和“过剩”

2022-10-29 10:14:37 信息来源:作者:赵宪臣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作者:(赵宪臣)


     “紧缺”和“过剩”看似一对矛盾的存在,却在当下文学评论场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先说紧缺,当下的文学评论紧缺与文学创作有着内在的关联,创作的风生水起,需要评论也必须跟上节奏,也要有一个评论的风生水起,但现实的情景却没有出现评论的风生水起。这样说的根据就是从创作数量上来看,各种纸质文学报刊大量推出的作品呈现出了“洞庭波涌连天雪”之势,仅就长篇小说而言,每年的出版数量就构成了对读者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但这些长篇小说面世之后,除少数名家作品被关注被评论外,大部分作品都悄无声息地湮没,并没有获得一部长篇应有的被言说待遇。这就是一种文学评论紧缺的表现,这种表现细细剖析根源于文学上的论资排辈、等级观念,以及对名家名人的无原则膜拜,凡作品都是名家的好,在一些评论家的心里已根深蒂固,所以当一些名家的新作一旦推出就会迅速有评论家出面摇旗呐喊。所谓的评论紧缺,在名家是体现不出紧缺的,能体现出紧缺的是那些写出了不俗作品,但名声不显不大或根本寂寂无名的写作者,他们的作品即使写出了新意写出了与众不同,但处于没有评论家关注的状态,作品的价值也无法彰显。这样的紧缺是不平衡、不均等的紧缺,是评论的怪现象之一种。

正是出于对这种紧缺的警醒,一段时期以来,大力加强和发展文学评论的呼声不绝于耳,关于文学评论的热议也日斩增多,文学评论之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可,人们写作文学评论的热情也开始调动起来。但紧随着这种对文学评论的倡导,评论的过剩问题也相应产生,这种过剩就是许多作家作品评论是写出来了,但发表成了难题,造成了过剩和积压。这里所说的发表是在正规的报纸期刊露面,不是指网络新媒体、自媒体。因为就文学写作而言,能得到公开最大认可的还是传统的、有权威性的纸质媒体,只有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重要的纸质媒体上发表评论,评论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彰显。关于这种过剩和积压,《文学报》主编陆梅曾在谈到书评时有过深有体会的现身说法:“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出版社编辑投来、书作者转来,或是书评人、也是业界评论家发来的各路书评。更多无名者的投稿沉积在邮箱里,一旦打开,几十、上百封的邮件,小半也是书评。不知这些来稿者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个编辑,即便是昼夜不息,也很难立马判断书评稿子能不能排上版、几时见报。”她的此番言谈所传递出的信息起码有两点十分明确,一是书评投稿多,二是编辑忙不过来,这两点直接造成了无名者投稿沉积在邮箱里。这里面也透露出了文学评论的供需矛盾,当下文学的现状是专业的文学评论杂志少,很多文学报刊发表文学评论也很有限,有的根本没有评论的一席之地,造成了供大于需。

一方面是大力倡导加强文学评论,一方面却是大量的文学评论积压在报刊的投稿邮箱里发不出来,评论的过剩显而易见。当然,就邮箱里的评论投稿来说,肯定有不少还没达到发表的水准,但肯定也有达到了发表水准,甚至有一定见地的评论在等待发现。有些可能已被发现,却因为版面紧张得不到安排,这时候的评论过剩在投稿与发稿之间就已凸显。

文学评论发表难,这是大部分评论写作者都有的切身体会,但他们又对自己所从事的评论属于被倡导被加强之列而深感荣光,写作评论的劲头丝毫不减,并没有因为发表难而怯步,在难发表和写评论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发不发表是报刊编辑的事儿,写不写是评论者个人的事儿,在这一认知上,他们还是相当明确清楚的。他们也时刻关注着评论的发展动向,对报刊上频频亮相的名家评论也多有阅读,但阅读的结果却发现,很多名家评论并不能让人满意,从中也读不出来见解有多么深刻,有些名家写的评论可以称之为“惯性评论”。所谓的惯性评论就是评论家在长期的评论写作中所形成的个人套路及思维方式,这种套路和思维方式已经固化在评论家的意识之中,只要一涉笔评论就会顽强地冒头,在评论中有所体现。惯性评论属于评论家个人的老生常谈,这样的评论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但读多了肯定有“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感觉。这就如同一种食物吃多了必定反胃一样,惯性评论在报刊上漫漶还谈不上“万口传”,就已经不新鲜了。但因为是名评论家评名作家,惯性评论只要一出手就会获得编辑的青睐,这也已形成了报刊发表的惯性,从来都是如此。鲁迅先生早就发出过“从来如此就对吗”的疑问,这个疑问用在评论发表只看重名家的现象上也很适用。

解决评论的“紧缺”和“过剩”这对矛盾,有必要从担当发表重任的报刊编辑入手,具体说来就是应该对文学评论以质量优劣定取舍,不能以评论家的名声大小来看取,对一些名家的“惯性评论”保持警惕。在名家的惯性评论与无名者的有见地评论之间,应舍名家而取名声不显者,毕竟文学评论比试的就是看谁写出了真知灼见,而不是比烂。对名评论家更要高标准严要求,最起码名家的评论要超越一般评论,而不是在惯性轨道一路滑行。其实现在的名评论家评名作家,大都“停留在孤芳自赏的小圈子里”(潘凯雄语),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已故的文学评论家雷达针对文学批评现状生前曾写过《文学批评的“过剩”与“不足”》一文,也曾谈到评论对名家作品的追捧,按雷达的表述这种追捧的情形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一线作家’身上,像莫言、贾平凹、王蒙或者张爱玲甚至胡兰成,都变成了‘唐僧肉’,研究他们的论文加起来,恐怕比他们本人的著作要长出十倍百倍。影视界有个词儿叫‘翻拍’,现在的许多文学论文也可叫‘翻论’,在同一研究对象身上不停地‘推陈出新’,其可研究性、可创新性就值得怀疑了。”其中雷达所说的“翻拍”和“翻论”与本文所说的“惯性评论”应该是一个意思。不仅如此,雷达还看出了“很多文学研究者复制着似曾相识的论著,炮制着批量的论文,这种‘过剩的利益生产’最终淹没了那些有个性风采的美文批评。”雷达不愧为眼光犀利、见解独到的评论家,开口就直指问题要害。

文学评论关注名家作品,尤其是名家的新作品本身也是评论常态,并不是说为名家作品写评论就该一律否定,在文学创作中成熟优秀、已有定评的名作家更有可能写出值得评论的作品,文学评论热衷于解读评价名家作品,更有助于研判文学态势,也有益于文学创作质量的整体提升。但文学评论关注名家应杜绝“泡制批量评论”,而是以真正读出了作品奥义作为写评论的立足点,评论出作品深邃的内蕴,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才是评论家评论名家作品的正途。那些老生常谈、依赖惯性不走心的评论还是少写为妙,以免因为此种评论的过剩,“最终淹没了那些有个性风采的美文批评”、有洞见的批评。

谈到淹没还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这种现象就是每到年终岁尾对年度作品的盘点,这类评论从对一个年度的文学回看的角度来说有其必要性,有助于人们对一年来的文学创作的大致了解,是带有总结意味的评论。但阅读年度盘点评论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果说“惯性评论”、批量推出的评论造成了对个性评论、有洞见评论的淹没,那么一些年度盘点评论造成的则是对作品的遮蔽。有不少年终盘点评论盘点来盘点去,就是围绕着那么几个长中短篇小说展开,这些小说有的已经被多次反复地提及、反复地评说。评论家的用意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为一个年度的创作作结,但是这种盘点作结方式的合理性很值得商榷。仅仅围绕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反复展开评论,并不能让读者完全认同,毕竟文学作品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存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文无第一”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年度盘点评论与其紧盯着那第么几个长中短篇,不如放开视野把更多的优秀小说纳入评论之中,让年度盘点扩充开来,尽最大可能避免优秀小说的被淹没。也就是说年度作品盘点也要放开来盘点,让年度盘点评论更呈现出多元态势。

细加思量,年度盘点评论中出现的一些反复围绕几个长中短篇小说“说长论短”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优秀小说被淹没的现象,何尝不是一种评论的“紧缺”和“过剩”,也当在引起警惕和化解之列。

我对目前的文学评论类刊物过度强调学术规范的做法也存有个人疑虑,倒不是说对严谨的学术规范持否定态度,而是对为规范而规范死硬地框定和约束了评论刊物自身的做法存有非议,比如许多评论刊物对引用和注释的硬性规定就值得商榷。引用和注释在文学研究中,起到了“每一种说法都有来处”的作用,是一种学术上的严谨要求,本应予以肯定,但在一些评论刊物来说,一篇文章里有没有引用和注释,成了刊物定取舍的一项指标,没有引用和注释的文章就会被拒之门外。这直接导致了一些研究论文为引用而引用,为注释而注释的倾向,无形中为自己划定了框框,个人的独立见解受到他人的思想裹挟,也助长了文学研究中的“吊书袋”、卖弄学问的风气。现在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引用和注释越来越多,50条以上已属常见。阅读论文的人最想知道的是这篇论文到底有多少写作者个人的真知灼见,并不想去辨认引用注释的真伪,对那些注释略过不较真、不想探知底细的大有人在。

现在的文学研究和一般评论之间,本来就界线分明,学术上的有关引用和注释的硬性要求,更拉大了这种界线,让研究和评论成了两股道上越跑越岔开的车。现在的文学研究和评论在目前加强和改善文学评论的趋势下走向融和才符合需要,在文学评论类刊物本就不多的情况下,学术规范的过于严谨和“统”的过死,也切断了文学评论的一种发表渠道,加重了评论的“紧缺”和“过剩”不利于文学评论的繁荣发展。对一些学术性较强的评论刊物来说,宜走兼容并蓄的路子,不必过度强调引用和注释,就是没有引用和注释的有见地评论也当在发表之列,让文学评论有一个自由灵活、并且足够的空间和阵地,让评论刊物不为学术而学术,不为规范而规范,形成一种文学研究与评论相互融合的趋势。

  
现在各方面都在注重构建新发展格局,文学评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只有解决了评论的“紧缺”和“过剩”问题,才能构建起来,凭借于此一个活跃的文学评论新局面的出现才会令人充满期待。

作者简介:赵宪臣,作家、文学评论家,原《鹤城晚报》编辑。评论散见《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百家评论》《中国作家研究》《芒种》《地火》等报刊,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学评论集《精神盛宴》。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新闻社总编辑——赵宪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