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余天琦:私人家庭影像和记忆构建

2016-09-25 11:45: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你要开始失去些记忆,即便是些琐碎的,才会意识到,记忆构成我们的生活。没有记忆的人生不是人生,就如不能表达的智商不是真的智商一样。我们的记忆构成我们的所有,我们的思辨、感觉、甚至我们的行动。没有它,我们什么都不是。”

——路易斯·布努埃尔

年轻时的布努埃尔

回忆可以不动声色但充满想象。正如布努埃尔所说,记忆构成我们的生活,经历变成记忆,构成人生的血肉。回忆也因此成为作家、艺术家、电影人热衷的创作行为。虚构的电影和文学是一个场域,把个人记忆带到公共空间,成为公共和集体记忆。近年来的回忆行动包括杨继绳的纪实文学《墓碑》、舒浩仑的第一人称散文纪录片《乡愁》、刘震云的纪实文学《重温1942》,以及之后被冯小刚改编成电影的《1942》、草场地工作室的《民间记忆计划》、王小帅的《我11》、当代青年艺术家焉醒面墙对父亲的回忆,更不用说商业电影院里80、90后追忆青春的校园剧和跨国青春剧。记忆,在当代社会,似乎是因为害怕失去过去折射的一种焦虑感,一种记忆危机。正如Ernst van Alphen说到:“记忆危机不仅是社会政治层面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同样因媒体文化产生,90年代以来这种媒体文化几乎是压倒性的存在。大量的图片、影视媒介并没有服务于记忆,相反,它们在威胁着毁掉历史记忆和记忆图像”(2004)[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