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圆明园:是爱国基地还是帝王骄奢淫逸之所?

2017-12-21 20:04: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从2009年开始,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带领80多位研究人员开始了圆明园的数字修复工程,借助数字技术,重新“恢复”圆明园的原貌。

近日,80岁的郭黛来到“一席”演讲,讲述了她眼中的“世界奇迹”——圆明园。

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来,说现在国家富强了,能不能复建一个圆明园?

我认为,圆明园作为一个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信息的载体,被毁灭也是它的历史信息,所以没必要再建一个新的圆明园。

——郭黛姮

■演讲 郭黛姮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圆明园的地位,就如同帕特农神庙

每逢讲起圆明园,大家都会想起维克多·雨果。这位法国作家曾在一封信中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滔天罪行进行了猛烈抨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就叫圆明园。理想,产生了欧洲的艺术;幻想,产生了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帕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可是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

雨果替当时非常赢弱的中国发出了正义的呼声。我看到一些文献记载,当时不仅仅是雨果,法国的报纸上登载了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事情,也有很多法国民众谴责他们这样做。

但是毕竟,我们的圆明园被烧毁了。圆明园被烧毁以后,变成了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北京老城区西北郊约10公里的位置。整个圆明园的建设,前后经过了15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皇家园林,只是一位皇子的私家花园。这个皇子就是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登基以后开始大规模地建设圆明园。

圆明园最兴盛的时候,有“圆明五园”的称谓,历史地图上这样写过,文献里也有。“圆明五园”,包括东南侧一个熙春园,西北侧一个春熙院。如今,熙春园是清华大学的一部分,春熙院则被住宅区、铁路、道路给占了。所以目前的圆明园只有3个园子。

这3个园子实际上建成的时间不一样,最早的建于雍正时期。园子里先后建成的景观类型很多,一共有9种,包括前朝后寝、天地人伦、神佛护佑、文化教育、观稼验农、观演建筑、景观建筑、西洋楼、市井建筑。

可以说,圆明园不只是一个皇帝玩乐的地方,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圆明园真是帝王骄奢淫逸的场所吗

可惜,国人对圆明园知道得太少了。我们曾搞过一次网上调查,题目叫“我说圆明园”。结果90%的人写了两句话,第一句:“圆明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句:“圆明园是帝王骄奢淫逸的场所。”

曾经有5个皇帝在圆明园临朝理政——雍正、乾隆、道光、嘉庆、咸丰,这五朝皇帝是不是在圆明园骄奢淫逸了呢?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实际上,圆明园是当时皇帝临朝理政为主的一个园林。这样一个园林,所有的景观设计,都与临朝理政的需要密切相关。

为此,我们写了很多文章替圆明园正名,但是普通读者依然并不知情,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把它“复原”出来。那时候是2009年,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是圆明园被毁150周年,我们说争取在150周年时“复原”出一部分,能够让大家看一看。

我们当时和清华数字城市研究所合作,但是有一个要求,不能够随随便便地拿一张照片或者拿一张古人画的图画贴上去,一定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全用三维的形式来表达建筑。

这样,不仅要呈现一个房子或某一个形象的三维模型,而且还要把它的高低大小、环境关系、山水关系都要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据史料记载,雍正在建设圆明园的时候,曾经请了一个风水师给他看风水。风水师说你选的这块地可以,西北高象征中国的昆仑山,东南低象征中国的东海。雍正说那很好,我就把这个圆明园做成我的家,同时又是我的国,就是中国。他是效仿了中国的版图来设计这个圆明园。

圆明园建成后,他发了一道谕旨,说我要在圆明园临朝理政,你们该报的奏折都报上来,跟在紫禁城一样。所以,接着就建了所谓的朝寝建筑。前面是外朝,后边是他的寝宫。后来乾隆时期、嘉庆时期盖的园子,也是前朝后寝。

为了搞清楚每个皇帝住在圆明园的时间,我们当时有一位博士生,每天骑着自行车从清华到故宫的第一历史档案馆去查《起居注》。根据记载,皇帝每年住在圆明园的时间有时竟然比住在紫禁城的时间多。最多的是道光皇帝,他住了300天,其他皇帝大多在150天以上。

150年间,圆明园一直变化着

圆明园中皇帝临朝理政最主要的一个区域,叫作“正大光明”。

我们在恢复“正大光明”的时候,发现它曾经由乾隆时期的一位叫沈源的著名画家画过。建筑周围的山水,是另外一个画家配的,叫唐岱。

乾隆三年的时候,皇上发了一道谕旨,说要沈源把圆明园的房子给画出来,并要唐岱配上山水。结果从乾隆三年开始,一直到乾隆九年,才把当时整个的圆明园画全了。所有的景致都画了进去,归成四十个册页,就叫做《圆明园四十景》。

《圆明园四十景》的绘画视角,多半都是从上往下看,所以我们在复原“正大光明”的时候,既不知道它的高度,也不知道它的尺寸。后来我们找到了“样式房(清代皇家建筑样式的专门设计机构)”存的图,图上详细记载了房子的尺寸、高度以及开间进深。

这个图是谁画的呢?当时英国人马戛尔尼在乾隆年间访华,就住在圆明园,其中的一个随员叫巴罗,是个画家,这个图就是他画的。

再说说前朝后寝。后寝不就是皇帝住的地方吗?其实,皇帝是住在一个岛上,同时在它的周围还有8个小岛。这9个小岛合起来,皇帝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九洲清晏”。“九洲清晏”就是希望天下太平,希望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到处都是河清海晏、平安无事。

但是“九洲清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历史档案,乾隆年间和道光时期的“九洲清晏”与之前的并不完全一样。

尤其是道光时期,把原来的房子去掉了,另外加了一个房子。后来道光十八年的时候又失火,再重建,重建以后又改变了。

因为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非常容易失火,紫禁城也失过火。紫禁城失火的时候正好是光绪皇帝要大婚,当时翁同龢在日记里特别写下了这件事,他说想救火,但那个大缸里没有水,没法救。后来有人出了一个主意——拆房子断火道,就是把没有烧到的房子赶快拆掉,旁边就不烧了。圆明园当时是做了防火墙,但是建完防火墙以后,“九洲清晏”这个区域就不那么好玩了。

其实圆明园在这150年间,一直是这样变化着的。我们只是用数字化的办法,能让大家知道一个比较真实的圆明园。

两位皇帝不同的个性和想法

非常有意思的是,从这些建筑中,还可以看出雍正和乾隆皇帝的不同审美。

乾隆皇帝给自己盖的寝宫叫“长春园”。这个寝宫跟雍正的寝宫不一样。雍正寝宫都是灰瓦的;乾隆所盖的房子,包括他在圆明园添建的一些景区,都是用琉璃瓦。

为什么用琉璃瓦?因为他觉得琉璃瓦能够表现大清的大国风度、富丽堂皇。琉璃瓦的价格是很贵的,在当时比青瓦起码贵十倍,但是乾隆坚持要这样做。

从乾隆使用琉璃瓦这个事情,可以看到两位皇帝不同的个性和想法:雍正皇帝想的是九洲清晏,要仿中国的版图,寓意天下太平;乾隆皇帝不一样,他觉得要盖最好看的、最漂亮的房子,外国的东西也可以用。这两个皇帝不一样,其他的皇帝也不一样。

实际上,圆明园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园子。

有一个景区叫“观稼验农”,大部分的地方是农田。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农田呢?因为我们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田收成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脉。如果有天灾了,有人祸了,那么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到影响,进而还会影响到皇帝的统治。所以一开始的时候,雍正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田字房就很典型,盖的房子直接模仿田字形,象征皇帝关心农业,并且在田字房的周围都开辟农田。

圆明园的其他地方也有农田。比如“杏花春馆”,原来是菜圃。还有“春雨轩”,是乾隆二十一年时加建的。“春雨轩”建成以后年年丰收,乾隆皇帝特别高兴,写了好多诗,说我自从有了“春雨轩”,风调雨顺,真是令人满意。

乾隆出过一本《乐善堂集》

书院、书楼、书屋这种类型的景点在圆明园里特别多,比如碧桐书院、汇芳书院,共有20多处。这些书院书屋随处可见,等于是皇帝自己要求自己多读书。所以乾隆曾经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愿为君子儒,不做逍遥游”。

这句话写在哪儿了呢?写在皇子读书的地方。乾隆的“愿为君子儒”,实际上表达了他自己的一个愿望。他希望将来皇子长大了要做君子,自己更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圣王,做一个好皇帝。因此,当时那些皇子每天读书是很辛苦的,大概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读书,一直读到下午。

乾隆自己读书的地方叫做“武陵春色”。武陵春色实际上是仿《桃花源记》中的景色而设计的。从门口进入,先经过假山叠石山洞,然后划着小船进去,到里边有一个房子,叫乐善堂,那是乾隆读书写字的地方。乾隆在这里写过很多文章,出过一本《乐善堂集》。

圆明园最大的一个藏书的地方,叫作“文源阁”。大家都知道《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编的,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编书,同时也开始盖这个房子。这个房子是仿宁波的“天一阁”而建的。“天一阁”有个特点:房子共6间,象征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所以“文源阁”也就有6间房子,上面是书库,下面当中的三开间就是皇帝在这里读书的场所。

那么,圆明园里有没有玩的地方?有。戏台有好多,独立的戏台就有六七处,在3个园子里还有室内的小戏台。

比较大的是同乐园大戏台,三层楼。左边有演员化妆室,演出的地方叫清音阁。故宫有畅音阁,颐和园有大戏台,但是它们都是仿清音阁,都是后来造的。

根据档案,我们“恢复”了大戏台原来的样子。通过剖面图可以发现,戏台的地板都是掏空的,演员可以随时飞上天降到地,演出升天入地。它是靠绞盘把人提上去,又放下来。这个技术在当时还是挺先进的。

圆明园里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场所,是追求浪漫的“仙境”。比如“海岳开襟”,周围都是水,中间是一个三层楼阁,是想象中的仙境。还有“方壶圣境”,把五颜六色的琉璃瓦铺在屋顶上,非常漂亮。当时乾隆看了之后非常感慨,说:我觉得秦始皇非常可笑,他跑到东海去求仙,东海哪有仙境啊?仙境就在我的园子里。

五彩西洋楼,实际上是用琉璃装饰的

再说说仿建景观。

比如,圆明园里仿建了西湖十景。有的仿得很简单,像“柳浪闻莺”,盖一个牌楼、写上一个名字就算是了。可是有的景区就仿得很实在,像“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原来是一个造酒作坊。它是一个很朴实的房子,没有彩画,没有油漆,非常朴素。反而现在大家去杭州看到的曲院风荷是重建了的,彩画非常多,很复杂的样子。

除此之外,还有西洋楼景区。

西洋楼景区在圆明三园里所占的建筑面积只有2%,但是这2%却反映了一种新气象,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乾隆的思想比较开放,当传教士向他宣传西洋有喷泉、有各种各样的建筑时,他就接受了。盖完西洋楼以后,乾隆很满意,他说:中国之大,何其不有?

这个西洋楼是请传教士建的,传教士并不太懂得西洋建筑,正好当时是巴洛克时期,于是他们就模仿巴洛克风格来建房子。

在圆明园彻底被毁以前,有一个摄影师去拍了西洋楼的照片。他说西洋楼五光十色,特别是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绚丽多彩。

这绚丽多彩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后来就想,能不能到圆明园库房去找找,有没有什么东西跟西洋楼有关,最后我们在圆明园的库房里找到了一些琉璃构件。这些琉璃构件都不是中国的传统花纹,而是西洋的样式。原来,西洋楼是个五彩西洋楼,实际上是用琉璃装饰的,这些琉璃装饰不仅仅做屋顶,还做了窗套、门套,以及墙壁上的装饰,所以摄影师得出绚丽多彩的结论不是偶然的。

虽然已经80岁了,我还会一直研究下去

欧洲人当时给予了圆明园很高的评价。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写道:“圆明园就好比是一个万园之园。”有一位英国建筑师钱伯斯说,中国人的花园布局观念是杰出的,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人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所以,我们说圆明园在造园史上确实是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它在世界造园史上、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来,说现在国家富强了,能不能复建一个圆明园?

我认为,圆明园作为一个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信息的载体,被毁灭也是它的历史信息,所以没必要再建一个新的圆明园。

今年是圆明园建成310周年的日子,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圆明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对圆明园的研究中。如果你们发现哪里有圆明园的图样,或者有圆明园的照片,欢迎大家提供到网上,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研究。

我自己通过对圆明园的研究,好像对它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我的老师梁思成先生在临去世的前一年,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听说北京发现了元朝时的城门洞,就想去看看。但是路也走不动了,没法去,他说要不然让夫人帮我拍一张照片回来吧。他那种对古文物的热爱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圆明园,我已经跟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现在已经80岁了,但是如果条件允许,我还会跟我的团队一起研究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