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增外援才可解公院困局
2019-01-28 23:34:26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1月28日发表题为“大增外援才可解公院困局”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二百多名公院医生上周六爆出怒火,诉说人手极度不足下的苦况,指问题多年来不断恶化,却“看不到曙光”,如今已没期望,沮丧之情溢于言表。哀莫大于心死,反映政府与医管局的改善措施,在公院医生看来,只是修修补补,不能治本。公院压力爆煲,“病源”在人手短缺,解决之道是增加流入,减少流出,如前者做不到,后者必更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归根究柢,只有尽快大量增聘外地医生到公院工作,才可纾解目前的困局。
公院医生描述“战地医院”的状况,的确十分吓人。过往平日,每个医生照顾十名病人,最近增至二十人,而周六周日更达六十人,平均诊治时间只有一分钟。有医生须连续工作三十小时,连踩数更是平常事。其实公院上下都知道,问题在于医生不够,这情况一直都无改善,短期内势将变得更坏,危机已逼在眉睫。
逃亡潮加剧 前景更黑暗
本报早前访问港岛东前联网总监刘楚钊,他坦言公院医生从未试过足够,估计目前尚欠三百名,遇到流感爆发就更严重。但“黑暗期”前面没有一线曙光,只会更加黑暗,因为公院医生的逃亡潮方兴未艾,纷纷过档私院或自设诊所,二○一三年至一七年就共有一千二百四十二人离职,当中仅一成八届退休之年,其他都是“跳船”。
医生大量流失,有拉力也有推力,拉力是私营医疗系统扩大,以更好的待遇吸纳人才,推力是公院人手不足,医生压力愈来愈大,对恶劣环境也愈来愈沮丧,部分唯有选择离开。当问题进一步恶化,更多医生将步离巢者后尘,势令逃亡潮更汹涌。
此外,不少顾问医生属六十年代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现已到达退休年龄,多数会转为私人执业,令公院的资深医生买少见少,出现严重断层,加上一些新公院将先后落成,旧公院又陆续扩建,十个瓶只得五个盖的困境可以预见。
速拆屏障 输入外国医生
政府与医管局回应公院医生的怒吼,只强调不会吝啬增加资源,多花金钱没有问题,例如食衞局局长陈肇始就说,政府已预留四千七百多亿元推行医院发展,而医管局总裁梁栢贤则“拍心口”表示,五亿元拨款用完可以再拨。但他们对如何增加人手,却提不出具体方法与承诺。
答案其实已有,只是他们顾左右而言他,那就是大量聘请外地医生到公院执业,为此当局必须大刀阔斧改革现时引入外地医生的机制,拆去重重屏障。前医管局主席胡定旭曾建议,让全球五十所顶尖医学院毕业的港人,毋须考试就可回港执业,从而纾缓公院医生不足的压力。此外,公院也可采用同样机制,直接聘请获认可医学院培训的外国医生,在欠缺人手的部门工作,分担本地医生的沉重负荷。
公院输入外援已是大势所趋,现时在新加坡服务的外地医生,占该国医生总数近两成,英国的比例就更高。面对危机,香港应敢于冲破保护主义阻碍,毅然迈前一大步,才可纾解困局,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