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公屋抢私楼地 恐两头不到岸
2018-12-22 23:38: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星岛日报》12月22日发表题为“增公屋抢私楼地 恐两头不到岸”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长远房屋策略》调整目标,由于预计未来十年住屋需求放缓,加上增加公营房屋比例,平均每年新增私楼供应量会大减四分一,政府解释最初五年每年都会供应超过二万个私楼单位,反而更添五年后私楼供应量会否"插水式"下跌的忧虑。
政府预计住户数目增长会放缓,把未来十年新增住屋需求由四十六万个单位调低至四十四万五千个,建屋目标稍为预得松动一点,定为四十五万个,再加上把公私营房屋比例由六比四改为七比三,平均每年出租公屋会比本来的预测增加二千个,居屋等资助房屋增加一千五百个,而包括首置盘在内的私楼就大减四千五百个。
现时私楼租售俱高,导致市民对公营房屋需求大增,平均公屋轮候时间加长到五年半,至于最新一期居屋更收到破纪录的二十七万二千份认购表格,超额六十点四倍;白表申请人就算抽中第一批号码,都不保证有机会拣楼。
当局增加公营房屋,纾缓中下层市民的住屋开支压力,方向正确;特别是针对中等收入市民的置业需求,把每年居屋新增供应量由八千增加到九千五百个,增幅接近两成,比出租公屋为大。
虽提高目标 防沦为空谈
政府早前公布把安达臣道八幅本来划作私楼的土地,改为兴建公营房屋,昨日公布由房屋委员会和房屋协会平分,全部用来兴建资助房屋而非出租公屋,展示了当局增加资助房屋供应的决心,但同时凸显了公营房屋与私楼"抢地"的现象。
本港土地供应一直未能满足《长远房屋策略》,近年私楼供应量透过缩小单位面积等手法,涌现一些"纳米楼",总算能够"超标"完成任务,但是公营房屋则一直未能达标,按照当局原先预计,四年后公营房屋供应量还会出现"悬崖式"下跌。
土地本身短缺,而政府在现有社区附近兴建出租公屋,又往往受到地区人士反对,有附近私楼居民担心拖低楼价,而且公屋属于高密度发展,所产生的交通、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种种公共设施需求,将大增原有设施负荷。
公营房屋用地本来就不足以应付年建二万八千个单位的需求,未来十年还要把每年目标提升到三万一千五百个,更是难上加难。政府就预计未来十年尚欠可供兴建九万五千个公营房屋单位的土地。
控市民预期 须大力辟地
要是不能解决土地供应,莫如增加出租公屋供应,连原先订下的目标都达不到。如果公屋供应不足,而私楼又因为供应放缓而涨价涨租,逼使更多人要依靠公屋解决居住问题,轮候公屋人龙就难望缩短。
政府设法令公营房屋供应量达标,除了觅地和加快建屋进度,还打算修改一些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公屋地积比率,让每幢公屋可以建成更多单位。这类增加社区密度的措施,只能作权宜之计,并非理想的增加供应方式。
当局推算未来本港住屋需求增长会放缓,市民当下的感觉却是,当局低估了住屋和置业需求,导致土地和房屋供应不足,是形成近年楼价飙升和公屋轮候时间不断延长的主要原因,故此未必全信当局对未来十年的需求预测。
要市民改变未来住屋供应持续不足的心理预期,当局除了中短期加强辟地觅地,还须透过填海,向市民展示能够增辟大量土地储备,将来无论需求起跌,都可应付裕如。若觅地仍然捉襟见肘,十个瓶只有五个盖,私楼供应不足而公屋又未能达标,便会陷于两头不到岸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