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桥硬件赢挑战 软件将受考验

2018-10-21 05:44:5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星岛日报》10月20日发表题为“大桥硬件赢挑战 软件将受考验”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耗资逾千亿元的港珠澳大桥将在下周三全面通车,这项比高铁香港段更昂贵的工程,除了方便粤港澳三地进一步融合,更是中国工程史上的里程碑。大桥硬件今夏克胜了超强台风"山竹"的严峻挑战,现在轮到管理软件方面承受使用者的考验。

港珠澳大桥和另一项港粤跨境工程一样,在兴建过程中备受争议。大桥由港商胡应湘上世纪提出构思,到现在正式启用,隔了三十五年,发展到近期,争议主要围绕两点,其一是安全性,其二是会否成为"大白象"。

这些争议令一些人忽略了大桥本身的历史性成就。回归前港人为青马大桥落成为当时全球最长斜拉索桥而雀跃,比起今天的港珠澳大桥,青马大桥无论长度与建筑难度都如小巫见大巫。

长达五十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全球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部分建筑技术是中国从未使用过,尤其是世界最长的六点七公里外海沉管隧道,核心技术一直由少数外国企业掌握,而当年身为业界翘楚的荷兰公司又拒绝转让技术,大桥工程团队决定自行研发,结果成为尖端技术自主创新的成功楷模,成就了这项傲视全球的建设。

技术自主 安全要求高

中国近年桥梁和隧道建造水平突发猛进,港珠澳大桥一度出现的"豆腐渣"疑云,反而是香港段的检测公司出现滥竽充数的问题。至于去年台风"天鸽"过后有人发现大桥人工岛弱波石怀疑被巨浪"冲散",大桥专家解释原先就是如此摆布,今年"山竹"过后,弱波石再没有遭人质疑移位,以事实证明了本身的稳健。

任何大型工程,在施工期间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妥善解决。今次大桥涉及三地不同安全标准要求,就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准则,预计耐用程度达一百二十年,能够抵御十六级强风和八级地震,确保使用者安全。

至于大桥的建筑费用,由三地分担,当中香港分担的一段,加上屯门赤鱲角连接路等配套,耗资超过一千亿元,比高铁香港段的八百多亿元还要多。不过,这条连接路不止提供大桥落脚点,还为大屿山提供多一条连接内陆的通道,领略过青屿干线意外停用令机场陷入孤岛状态的港人,应该明白到这条新增连接路的重要。

缔造商机 不做大白象

更令人关注的是大桥使用量。当初构思大桥的重要收入来源是跨境货车,但是,随着深圳货柜码头吞吐量已经超越本港,又有横跨珠江的虎门南沙大桥落成在前,还会有中山深圳大桥落成在后,对港珠澳大桥的货运需求已经大降。

大桥由构思至落成,蹉跎大量岁月,失去了跨境陆路货运黄金时机,当局调低了使用量,增加了成为"大白象"工程的风险。不过,两地经济格局的转变,在减少了货运需求的同时,亦产生了大量客运和自驾游的需求,就看当局失之东隅的同时能否收之桑榆。

本港将把大桥落脚点结合机场城等发展,塑造新的旅游消费新热点,将有助吸引疏导"逼爆市区"的游客,而且会带来新的商业和就业机会。评估大桥会否成为"大白象",不能单看其建造和营运能否收回成本或赚钱,还要计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大桥通车在即,和高铁通车一样,各方严阵以待,避免出现混乱,尤其是澳门方面更担心会大塞车。在此祝愿大桥有一个好开始,为本港带来经济好处之外,亦成为香港人引以自豪的建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