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辩论欠共识 增土地速去马
2018-09-30 23:23:40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9月30日发表题为“大辩论欠共识 增土地速去马”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完成“大辩论”咨询,并且应特首林郑月娥要求,提供初步观察,予她撰写《施政报告》参考。当中五大热门讨论项目都只是胪列正反意见,共识欠奉,益显政府须展示魄力,从速推行开拓土地工作,应付社会对住屋和种种设施的急切需求。
近年本港楼价与租金指数迭创新高,公屋轮候年期愈来愈长。要增加开发土地,早已是社会共识;而开发途径则众说纷纭。林郑月娥去年九月委任专责小组咨询民意,希望透过“土地大辩论”凝聚社会共识,让充分民意支持下,减少开发土地的政治阻力。这安排确是引起百家争鸣,但从辩论过程所见,凝聚共识的期望却恐怕落空。
据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的总结,由今年四月开始的五个月“公众参与期”,小组进行了超过一百八十场活动,收到逾六万五千份书面意见,二万八千多份实体和网上问卷,并且电话调查了约三千名市民。
按照原定时间表,小组现进入撰写报告阶段,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团队,对收集得来的公众意见,进行质化及量化分析,争取在年底前就土地供应策略及选项的优次,向政府提交一套整全的建议。
居住问题要急民所急
可是,在“土地大辩论”期间,申请公屋愈等愈久,楼价租金节节上升,就算楼价到八月轻微回落,但仍居于高位。虽然政府有增加居屋折扣等措施,纾缓市民“上楼”负担,然而僧多粥少,受惠人数极之有限。民调显示市民现时最关注的就是居住问题,林郑月娥下月发表的《施政报告》必须作出交代,如果要待专责小组报告年底出炉才有所行动,公众将更觉政府敷衍拖延,不急民所急。
因此,专责小组日前提供了公众意见的初步观察,在土地供应策略上,小组指社会普遍同意增辟各类型土地的工作刻不容缓,并且须多管齐下应付短、中、长期发展需要。但这是毋须“大辩论”都众所周知,等于告诉大家“阿妈是女人”。
至于增加供应的途径,小组列出五个热门讨论选项,包括棕地发展、公私营合作利用私人新界农地储备、利用粉岭高尔夫球场等私人游乐场地改作建屋、维港以外填海,以及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地带。由于民意对这些选项有颇大分歧,未见共识,小组只能扼要地提及各方意见。
咨询无定向杂乱纷陈
咨询过程可以看到不同利益团体各出奇谋影响讨论结果,由于团体动员以种种招数营造声势,一些组织更在咨询活动“踩场”斗大声,不少市民对各类选项的了解又有限,难以做到客观和深入的理性讨论,流于形式化。
以往政府就政策咨询民意,大多是有了初步意向框架,实质上主导决策,今次则是毫无前设的“真咨询”,迷信可以达成共识,结果杂乱纷陈,事与愿违。
花了一年多时间进行归纳选项和“大辩论”的客观后果,不但无法为炽热的楼市降温,反而推慢了政府增辟土地的步伐。令社会觉得政府放慢了手脚,土地和房屋会继续供不应求,捉襟见肘,扭转不到楼价持续上升的心理预期,反而为楼价租金火箭式上升提供了燃料。
既然“土地大辩论”凝聚不到社会共识,政府必须果断行事,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决意去马的增辟土地政策,包括无可避免的填海方案,向市民展示尽快大量增加供应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