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战山竹经验 防更大天灾
2018-09-17 21:57:43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9月17日发表题为“吸取战山竹经验 防更大天灾”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被称为“风王”的超强台风山竹昨天来袭,除了十二级风暴威力惊人,不少玻璃窗被吹爆,大量树木东塌西倒,其带来的海潮与红雨,也令部分海边地区成为泽国。一场特大风劫,令市民触目惊心,受灾者更度过苦难的一天,幸而政府和公众今次的防灾准备比过往强,故未出现极严重的灾害,社会上下应吸取这一役的经验,防范未来更大天灾。此外,对于一些基建上的不足,例如部分地区海水倒灌问题仍未能解决,也须制订根治之策。
准确“预告”有助打胜风魔
防灾必须多方面配合和努力,才可见成效,而首先要做好的,是对台风的预测,在这一仗,天文台和有关的国际机构已尽了责。今次山竹吹袭香港,有一个很长的“预告期”,由低气压渐形成台风开始,天文台早已根据科学资料,警示山竹风力强横,破坏力大过以往台风,而其他地区的天文机构,也提出类似的警告,故早在一星期前,传媒已不断报道山竹的威力与路线,让政府与公众意识到“来者不善”,必须全力戒备,严阵以待。
由于科技一日千里,加上精确的卫星监测,天文机构的预测力比以往大大提升,这对及时防灾起了很大作用。在山竹临门前,内地与港澳气象部门举行视像会议,交换天文资料,研究山竹的走势,令预测更加准确,同类会议往后有必要恒常举行。
防灾与救灾乃由多个不同政府部门负责,若彼此各自为政,欠缺全局部署,便会变得一团糟,令灾情更严重。所以,今次政府在山竹杀到前,召集多个政府部门官员开会,由保安局局长李家超主持会议,要求各部门找出其职责内各项防灾细节,并切实执行,同时部署强台风来袭前后的安置及救援工作,制定周全计划。
这不仅涉及政府部门,官员也须与相关的私人机构在事前做好协调,例如要求工程公司和管理公司做好防风安排等。官民紧密合作是有效防灾的必要条件,对此以后须进一步加强。
海水围城 显示防御不足
能否减低台风的破坏,主要在于基建的承受能力,以机场为例,因有大屿山遮挡,在防风方面比关西机场要强,但太依赖天然屏障也会出事,故机场对海水淹浸早有防备,至今未出现如关西机场般的大灾难。此外,香港多年来在渠务建设与斜坡修整做了大量工夫,发生天灾时,可减低灾害。
香港无疑有较强的防灾能力,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气候不断极端化,天灾“怪兽”愈来愈凶猛,也愈来愈超乎预计,更多“山竹”将接踵来犯,香港必须为更坏情况作准备。今次港岛杏花邨被海水淹浸,出现洪水围城惨况,显示海水水位正日渐升高,原来的预防设施已不足以抵御,必须重新加建改善,以根治问题。
此外,今次风灾也再次暴露了旧楼不堪吹袭的风险,以及新楼宇玻璃窗能否抵受强风的问题,有关当局有必要全面检视,并与有关业主和工程业界研究加强防风的方法,否则,当下次强台风再临时,可能出现更大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