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实难放弃 纾减渔民影响
2018-07-25 21:32:0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星岛日报》7月25日发表题为“填海实难放弃 纾减渔民影响”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以自己在金钟地铁站等了五班车才成功转乘,上车后与对面男士几乎面贴面的尴尬经历,来凸显土地供应不止为了建屋,还须基建先行。在芸芸增辟土地建议中,大规模填海最能够提供完善规划配套,不宜因为部分环保分子和渔民反对而放弃,只须尽量降低对环境生态和渔民生计的影响,或者提供适当补偿。
楼价贵,是市民支持增辟土地建屋的最强推动力,现时当局能够发展的土地有限,部分“小修小补”、“见缝插针”的做法,一来所能够增加的住屋供应量有限,不足以满足需求,二来增加了地区发展密度,会对区内交通和社区设施带来额外负担,影响区内居民生活质素,甚至产生种种由居住环境挤逼引发的社会问题。
相对来说,如果能够有一大片的土地供应,例如当年沙田填海建造新市镇,就可以不止于兴建住宅楼宇,而且可以有足够的道路、商场、医院、学校、各类社区和康体文娱设施配合,还有工业区,公屋私楼亦各安其所,让市民有安居乐业的环境。
大规模造地 规划较佳
单是东涌填海增辟一百三十公顷土地,已经比六个维园为大,可以容纳十四万多人口。要是在本港中部填海,建造面积逾千公顷的东大屿都会,以铁路与港岛和大屿山连接,不但可住四十至七十万人,还可继中环和九龙东后,发展成本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而各种基建和社会设施配套,亦可以有周全规划。
填海造地,不必应付陆上收地面对的原居民和经济活动安置问题,而且规划较少掣肘,可塑性高,由规划阶段,已经可以打造智慧城市的基建配套,均衡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填海影响的“原居民”是各种海洋生物,这方面可利用新科技减少海洋污染,例如现在进行的第三条机场跑道工程,采用逐格灌浆凝固淤泥再建桩柱的方式,就比二十多年前兴建机场海底淤泥四散,大幅减轻对海洋的污染,环境评估过关。
减少污染 适当援助渔业
另一群被影响的既得利益者是渔民,尤其是填海目标一带的养鱼户,昨日就有数十渔民团体吐苦水。当局在选址方面,必须详细顾及对鱼排的距离,以及对水流的影响,减轻对养鱼户和近岸渔业的打击,或作出适当的安置和补偿。
至于部分渔民提出与内地交涉,容许香港渔民在大湾区及其他城市水域捕鱼,就涉及较复杂的讨论,包括本地渔民是否愿意开放本港水域予内地渔船来捕鱼。当局可以考虑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或提升渔民远洋作业能力,避免受填海影响。
一切增辟土地的方案,都有其优点和牵涉的代价。本港住屋用地固然短缺,其他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同样需要土地配合,必须平衡各方利益,落实一些效益大而代价相对小的方案,从这角度看,填海实难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