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郑月娥在上任一周年前夕推出房策六招,包括实行资助房屋新订价方式等,她承认新政策可减轻市民上车负担,但不能增加房屋供应,要做到这点,关键在增辟更多土地。她看到了问题的核心,也知道情况已甚严峻,但她解决问题的策略却不对头,正困于自设的咨询陷阱,如今之计是下定决心摆脱羁绊,尽快谋求突破。她周日对传媒表示,政府可能不等土地供应小组的报告,加快推出填海计划。希望这是她敢于走出困局的第一步。
另辟蹊径 却走入迂回路
政府觅地建屋阻力重重,特首也曾碰过钉子,故欲另辟蹊径,发动一次“全民大辩论”,图达致增地共识,再凭此冲开政治阻碍。
对公众咨询的迷信,却令政府走入了迂回兜转的道路。其实,社会对房屋问题的共识已很清楚:第一,楼价升得太快太高,大大脱离市民的负担能力,年轻人与其家长要承受沉重负担,希望楼价稳定下调;第二,公营房屋与出租公屋的兴建速度太慢,远远落后于需求,冀政府大幅增加建屋量。要解决这两点,必须增加土地供应,这是毋须争辩的道理,也是不用甚么“大辩论”也能确定的主流意见。
问题是用甚么方法觅地。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以为可以经过“大鸣大放”,就此取得民意最大公约数,奈何这样的公众讨论,只会出现维园“城市论坛”式的喧闹,各路人马扎马互骂,旁观者则吶喊起哄,最后成为“城市乱坛”。事实上,近月的咨询活动便正陷入这境况。
“大辩论”若继续下去,政府将会在“民意游戏”的陷阱愈陷愈深,解决土地问题更加遥遥无期,情况亦会进一步恶化,积累的民怨也更大。
要摆脱困局 须敢于硬闯
也许特首也看到情况不妥,态度和策略似乎有了一些改变。她周日与传媒茶聚谈到日后施政时说,政府一些政策,市民已等得太久,换言之,要加快行动了。她所指是一般施政,但土地供应问题肯定是其中之一。她又指自己“大胆讲”要靠填海才能解决建屋问题,并说早有具体规划,待土地咨询定出方向,即可推行,可能在十月《施政报告》便会提出。
这番说话反映特首有意加快行动,只不过公众咨询已经展开,不可能中途停止,亦难以在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达致结论前,就拍板去马,故她目前的处境相当为难。
特首要走出这自设的陷阱,最需要的是勇气和决心。二○一四年政府的填海计划曾遇到滑铁卢,被逼将方案由立法会撤回,但时势已变,现时土地房屋问题更严峻,市民的诉求也更强烈,只要政府敢于闯关,并懂得“以力打力”,借助公众的支持抗衡环保团体与地方利益,应可克服政治阻力,尽早落实填海。
相对于其他选项,填海面对的障碍已算最少,这仗如打胜,其他仗就好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