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自资专上教育专责小组发表咨询文件,当中争议较大的,是引入“除牌”机制,以及建议把现时各资助大学营办的自资课程“剥离母体”,全部纳入《专上学院条例》规管,以建立统一的规管及质素保证架构,提供公平竞争平台。
本港资助大学学额供不应求,即使近年增加了学额而适龄学生又减少,今年文凭试考获大学最低入学成绩要求的近二万九千个学生,仍然有逾四分一人向隅,还未计及一些“一时失手”而成绩未达标者。
本港在新世纪引入副学位课程,可以衔接大学,加上原有的高级文凭课程,以及近年鼓励成立的私立大学,减少了“一试定生死”,为青年提供多元化的升学和增值阶梯,个别课程口碑不俗,比资助大学更灵活应付社会人力需求的转变,其价值得到认同。
适龄学生减 需求仍存在
本学年的二万多个全日制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学额,约三分一属自资学额,比副学位学额更多,约有二十所院校提供三万五千个学额,当中三分二属自资课程,专上教育的普及率升到七成,给学生提供多一条升学之路。
可是,自资学额供应增加,需求却跟随出生率下降,中学毕业生人数由去年的五万七千人,预计跌至四年后仅得四万三千人。到时符合副学位课程基本入学要求(包括符合入大学要求者)的中六生人数会降至三万人,根本填不满现时每年三万个副学士学额。即使现在,部分自资院校收生偏低,有三所仅得数十人。
政府现时透过批地和各种基金,向自资院校提供各种支援,又资助学生学费,须确保公帑用得其所。咨询文件提出,可以取消一些“试办期”发展得差的办学机构的注册,而非现时由“自由市场”淘汰。由于事涉“杀校”,必须有清晰的要求和机制,不应只凭简单“量化”就决定去留,才能够说服社会支持和接纳。
改规管安排 慎防副作用
有自资院校指收生少不一定是质素差,而是欠缺公平的竞争环境。现时收生额逾二千人的自资院校,办学团体大多是资助院校辖下的自资部门,那些并非依附于资助大学的独立自资私营院校,全都认为竞争环境不公平,觉得资助大学辖下的自资院校享有母体的名气,学术评审又是靠所属大学,并且享用由政府资助兴建的较佳设施。
当局建议修改《专上学院条例》,把规管范围扩大至所有自资院校,课程一律交由学术及资历评审局审批,自资院校要完全脱离资助大学本体,目的是针对资助大学办的副学士课程,但当中涉及复杂的既得利益,这个“大洗牌”过程对院校和师生的影响,及会否殃及一些资助大学的自资学士课程,都需要从长计议,减少副作用。
自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出路,其作用值得肯定,而家长亦愿意为此支付较高学费。因此,当局在因应公帑效益改进管理时,应以支持其发展为大前提,设法善用资源协助院校提升质素,令学生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