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欧洲行其中一个亮点,是见证香港大学、法巴斯德研究所及香港科技园公司签订备忘录,在科技园管理的大埔科学园成立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本港发展成为生物医学创新科技枢纽的实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表明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指香港拥有较雄厚科技基础和高质素科技人才。本港的医学研究向来有相当实力,由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发现沙士病毒,至中文大学教授莫树锦的标靶药研究革新全球肺癌疗法,都是获举世公认的成就。
两所附设医学院的大学,还有其他世界级的研究成果。中文大学新任校长段崇智本身就是生物科技研究专家,专注干细胞生物工程及再生医学范畴,认为本港学者要加强国际合作,与海外市场接轨,推广研究成果。前港大校长徐立之则是遗传学专家,现正为科学园筹立生物医药科技中心。
汇资聚人 做国际枢纽
本港有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研究传统,又有内地丰富的病理资源作配合,成为发展生物医学创科国际枢纽的优厚条件,继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落户本港科学园后,今次港大与巴斯德研究所又在科学园成立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令科学园汇集国际尖端生物医学科研机构和人才方面,如虎添翼。
科学园已吸引了约一百家本地及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公司进驻,三年来增加近倍,负责管理科学园的科技园公司,以医疗科技作为其中一个重点发展的创新平台。政府《财政预算案》拨出五百亿元支持创科发展,当中一百亿元是给科技园公司,当中三十亿会用来加强科学园的生科技基建设施,包括兴建生物科技实验室和生产设施。另一百亿则用作支持两个创科平台,其中一个就是医疗科技创新平台。
这一连串的投资和国际合作,不但提升本港的生物科研基建,而且增加大量科研工作机会,留住和吸引科研人才,再加上国家容许香港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的科研经费,更增加了本港的科研财源。
规模投产 善用大湾区
另一个财源则是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容许”同股不同权”吸引创新科技公司上市外,同时为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大开方便之门,接受产品仍在研发阶段、未有收入或盈利、市值逾十五亿元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主板上市,为这些在科研方面做出头绪而成果又未达商品化阶段的公司,提供除创投基金外另一筹集资金的途径。
这项新措施已经吸引不少内地初创企业的兴趣,这些公司缺少固定资产以借取银行抵押贷款,而创投基金则要索取大比例股权,港交所预计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第一波将于暑假开始,到九月初还会出现”上市潮”。
虽然内地公司现时对这新安排反应较热烈,本地初创企业亦可以利用这项途径集资。本港生物科技得以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人才和资金配套支持。至于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本港就远比海外逊色,不像海外有巨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共构成由研究至投产推出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生物科技医学研究,为医治疾病找出新药新疗法,造福人类又能创造财富,本港在研究方面做出不俗成绩,具不断进步扩大,由于市场所限,要做到把研究成果大规模投产,就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庞大工业资源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