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4月25日发表题为“做好创新企融资 带经济上层楼”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香港交易所近月快马加鞭,下星期一就开始接受“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企业申请上市。四、五年前,阿里巴巴因无法符合本港限制而弃港赴美上市,本港今天亡羊补牢,在保障投资者和适应新经济企业股权架构特色之间,谋取平衡,吸引内地创新企业来投,壮大金融中心地位,竞争形势则比当年激烈。
创新企业的最主要“资产”往往是创办人的“大脑”和魄力,由于要吸取资金,创办人股权分薄,甚至变成小股东,企业命脉往往系于创办人能以小股东身分主导企业发展。过往基于公平对待投资者原则,本港坚持同股同权,内地这类新经济企业唯有改去美国上市集资。
现时内地几个新经济龙头,只有腾讯一家是符合同股同权要求而在港上市,而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和纲易等,都以非同权形式在美国上市,单是这四家企业市值合共已超过五万亿港元。港交所除了要吸引新股上市,亦希望吸引这类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来港作第二市场。
吸引内地“独角兽”
就在港交所进行同股不同权咨询期间,内地证券监管机构,就出台了以预托证券(CDR)形式吸引这类公司回流内地作第二上市的安排,被视为港交所的强力竞争对手。
比起本港,内地市场投资者接受企业较高的市盈率,为企业集资提供了优势,而且有中央政策推动,成为这类企业选择在内地上市的诱因。
不过, CDR所设门槛较高,包括市值最少要有二千亿元人民币,在港美上市附合资格的企业,就只得上述五家,至于中移动等电讯服务营办商,是否符合“新经济”的定义,则仍待澄清。这些已上市巨企之外,还有大量新经济企业,可以成为本港的招揽目标。
内地创新企业近年如雨后春笋,平均每三天便出现一家估值达十亿美元的新“独角兽”企业,上市融资需求大增,很多以美国为目的地。
壮大金融市场规模
本来,企业赴美上市,比来港上市更能够打响国际名堂,而且美国比香港有更深广的新经济股市,但是,最近的中美贸易纠纷,却增加了企业遭美国当局针对的顾虑,这时本港开放非同权企业上市,为企业减低政治风险提供了渠道。
无论本港还是内地,创新都将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引擎,这类企业有巨大的融资需求,并且有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先例,带来庞大的创富憧憬。港交所针对这些企业需求而进行的上市改革,既为创新企业融资提供了渠道,又为市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并且壮大金融市场规模,一举数得。
港交所现正争取进一步放宽上市要求,与其急于进一步扩展,不如踏实做好现阶段的开放,防范不良副作用,以免重蹈当年推出创业板的覆辙,确保令新安排能够好好发挥预期效果,擦亮招牌迎接新经济带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