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4月20日发表题为“土地小组章法乱 难知真民意”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由政府委任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下周四将启动公众咨询,就十八个觅地选项搜集市民意见,希望在争议中找出”最大公约数”,作为政府解决缺地问题的民意基础。这个世纪任务如果顺利完成,香港将可走出土地困局,官民皆大欢喜,但过去多次痛苦经验告诉我们,美好愿望与现实往往有很大差距,土地小组过分迷信民调与公听,且做法混乱,齐下的”管”太多,恐怕难以探知真实民意,最后又回到浑沌状态,继续蹉跎下去。
民调变”公投” 代表性成疑
”公众咨询”是很动听的名词,代表非闭门造车,而是广纳民意,依此制订政策才可以民为本,所以政府过往施政都必经此程序,否则就是违反”程序公义”。土地小组声称要凝聚共识,故更加坚守此点,且做到”加零一”,所用方法五花八门,十分可观。
据报道,土地小组为了令搜集民意的渠道更多元化,会同时采取多种民意调查方式,包括在全港十八区摆街站进行问卷调查、电话随机抽样民调、上门访问,以及网上搜集意见。小组成员的想法显然是”多就是好”,愈多途径探索市民想法,得出的结果就愈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
实际是否如此?这样做真的能知道市民所想?一些政界人士与民调专家的答案都是”否”。先说十八区街站民调,土地小组打算在街头收集一万份问卷,但有政界人士凭过往经验提出质疑,指问卷如列出各选项,让市民答同意或反对,一些立场鲜明的压力团体或利益集团,必会大力发动自己的群众填写问卷,以影响调查结果。这样的民调,可能成为变相”公投”,动员能力高、发声够响的群体,将占优势。
平台成战场 咨询难客观
举例说,土地小组提出在维港以外填海,这本是许多市民接受的选项,但一些反对填海的团体或会发起行动,透过舆论与社交媒体号召,齐齐在问卷否定填海。如果”民意”最后认为填海有害,政府便会十分尴尬。
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于”公听会”之类活动。过去几年,凡有重大政策争议,政府都例必举行”公听会”,但参与的市民大都是团体成员,有备而来抢占平台,为自己的立场发声,结果”公听会”成为了舌战战场,甚至由文斗变武斗,完全失去客观咨询的意义。如果土地小组举行类似活动,上述情况同样会出现。
一些专家也指出,土地小组进行的民调方式如太多、太复杂,市民的意见可能重复计算,代表性反而成疑。此外,以电话调查询问市民对多个选项的意见,须花很长时间,一般受访者难有耐性响应所有问题,只有部分倾向鲜明的市民会乐于回答,令调查结果出现偏差,而网上民调的问题可能更严重。
土地小组进行公众咨询的原意,是想找出真民意,但其民调方法如此混乱,恐怕会被有心影响结果的组织操纵,以至土地争论重陷困局,又再得个”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