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4月17日发表题为“单靠减价 难令更多人买到居屋”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新一期居屋即使出现平均每方呎楼面价钱逾万元的单位,仍然收到破纪录的逾十六万六千份申请,反映市民“饿居屋”严重,有人要求居屋售价与市场脱钩,可以卖得便宜一点。以现时申请反应之热烈,要协助更多无力买私楼的年轻家庭置业安居,问题关键不在于居屋价钱的计算方式,而在于供应数量。
今次推售的三个屋苑,有两个位于市区热点,分别是启德和长沙湾,另一个位于东涌,其中位于市区热点的最大单位,呎价首次冲破一万元。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日前通过动议,要求房屋委员会全面检讨居屋和绿置居等资助出售房屋售价,改以成本价出售。其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在立法会答覆议员说,很愿意研究有关问题。
现时居屋定价与市价挂钩,以折扣出售,私楼价钱愈贵,如果折扣率不变,居屋售价亦水涨船高;不过,房委会定价时,或会加大折扣率,务求符合居屋白表申请人的负担能力,而折扣率愈大,市民日后出售居屋要补的地价就愈多。
计价增弹性 关键在供应
以成本价计算,好处是市民可以买到“平楼”,更多人会有能力置业;弊处则是启德楼和东涌楼都可能同一价钱出售,反映不到地区差异,而且房委会失去以出售居屋赚钱补贴公屋开支的财源,日后兴建和管理公屋,有可能摊大手板向纳税人要钱,库房开支不菲。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居屋“太贵”的批评,在计算居屋售价方面,当局可以研究如何增加弹性,宽松一点,以方便更多无力买私楼的青年有能力“上车”。
不过,有能力“上车”,不等如真正买到楼。箇中原因,是如果居屋供应量仍然是这么吃紧,即使多了人有能力买楼而提交申请,结果抽中居屋的人数还是一样,只是中签者要付出的楼价便宜了,其他人没有任何得益,还可能因为多了人申请而摊薄了中签机会。
故此,要让更多买不起私楼的家庭置业安居,不能只靠居屋“减价”这一道板斧,更重要是增加供应。
短期增屋地 打农地主意
今次居屋和“白居二”申请踊跃,至今超额认购分别达三十六倍和十四倍,尚未计算部分审核中的绿表申请,以及仍未收到的邮递申请,原因就是供应紧张,白表申请人今次申请不到就要等待明年,大家担心到时楼价更高,咬紧牙关都要博一博。
更头痛的问题,是未来几年的居屋供应量都未必达标。根据长远房屋策略定下的十年楼宇供应目标,平均每年供应的四万六千个住宅单位中,私楼占一万八千个,出租公屋二万个,居屋和绿置居等资助房屋八千个,但是至今居屋供应没有一年达标,现时当局仍然未能找到足够的土地兴建居屋和公屋。
居屋严重不足,一些等不及的市民逼不得已到私人市场买“纳米楼”,推动私楼售价上升,倒过来又扯高居屋定价。当局不能够等填海等长远措施,来解决现时居屋严重不足的现象和所造成的问题,必须以更快的方法来增加居屋供应。
其中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法,是令私人发展商释出手上大批的农地和棕地,以求短时间大增居屋供应,令市场降温,售价亦因此有机会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