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4月4日发表题为“做好期望管理 减Band 1生压力”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一项成功访问了全港九成官津中学驻校社工的问卷调查显示,收取第一组别学生的学校(即俗称Band 1中学)的学生精神健康问题个案,比其他学校为高。调查建议增加社工人手和缩短精神科门诊轮候期。同样重要的是,教职员和家长都需适度调整学生压力,并且设法促进学生正面思维,甚至化部分压力为动力。
社会服务联会在去年暑期进行全港首次这类调查,成功访问了四百多所接受政府“一校一社工”资助的中学驻校社工。他们在上一学年处理了近三万宗个案,当中近六千宗属于精神健康个案,二千三百多宗为自杀问题个案,此中八成与精神健康个案重叠。
社联认为这数据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还有很多精神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求助和没有被发现。
要求高竞争烈 精神困扰
这个调查,首次以数据证实了学校前线社工早已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学校收生组别愈高,其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比例就愈大。六千宗精神健康问题个案中,来自第一组别学校的就占了四成,这组别学校的学生并且占自杀问题个案的三成七。
过去不少成绩和品行俱不俗的学生自杀或企图自杀,其中一个解释,是一些觉得自己成绩已“无药可救”的学生,反而在读书方面没有甚么心理包袱,而第一组别学校收取的学生,本来成绩比较好,学校、家长和自己都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校内“高手林立”又形成更激烈的竞争环境,压力比较大。
不少学生列学业为最大的压力源头,有些人为此感到精神困扰,睡眠也不好,反过来又影响到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青少年处于心理、生理、社交和智力发展的明显改变时期,压力形成发展失衡,如果加上家庭、社交或恋爱问题,产生的情绪和精神问题更加复杂。
调查列出现时学校社工处理一宗个案的平均时间,指出严重不足,希望可以由现时每校平均一点二个社工进展至“一校两社工”,又指出现时非自杀问题个案的“稳定新症”公立精神科服务轮候时间由三个多月至两年多不等,希望对学生有充分的实时支援。
求突破过程 要练就平衡
在协助学生方面,教师可以担任重要角色,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容易得到学生信任,应该接受一定程度的辅导训练,包括识别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学生,以及处理简单个案的技巧,至于复杂个案则交由社工跟进。
预防胜于治疗,当局正推行全港性质的心理健康推广“好心情”三年计划,提出与人分享、正面思维、享受生活的三套攻略,学校可以围绕这主题开设学生甚至家长工作坊。
家长望子成龙是正常心态,学生对自己有要求,设法超越和突破自己,也是好事,不过,面对挑战的过程,也是逐步了解摸索自己能力程度的过程,压力往往来自对不胜其任的忧虑,纾解压力,就要放开心怀,做好期望管理,透过摸索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寻求适合自己个人能力的平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