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3月28日发表题为“早推车费补贴为市民减压”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港铁公司宣布按照“可加可减”机制,六月增加车费百分之三点一四。不少市民对加费有怨气,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现时交通费高昂,对居住和工作地点距离较远的家庭,负担尤重;其二是对港铁每年赚钱百亿仍然加费,感到不服气。
政府当初容许港铁加费毋须当局批准,以确保港铁能够以符合商业形式运作,避免政治干预和公帑补贴,后来再与港铁达成“可加可减”机制协议,有清晰透明的方程式可循,近年在民意压力下再行优化。
按照新的协议,今次港铁计算出两年合共约百分之三的加费幅度,可以自动生效。这个加幅与两年来的通胀相差不大,而且按照这两年全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数的增长共逾一成来看,是远远“跑输”市民在这期间负担能力的提升。
以优惠中和加幅有期限
可是,普罗大众的感觉却有不同,撇除部分人士“逢加必反”的因素,交通尤其是铁路车费的开支,仍然是不少家庭的重担,特别是今天不少人因负担不起市区楼价和租金而迁居新界,由屯门去尖沙嘴上班,一程车费都要逾二十元,去中区更贵,莫说对基层市民,就算对中产年轻一代打工仔,都是不菲的负担。
港铁的做法,是同步推出加费和百分之三的至少半年折扣优惠,成为一个变相的“纾缓痛楚期”。港铁昨日形容,市民使用八达通,很可能今年都不会有实际的车费上调。
另一个可望纾减压力的做法,就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提出,目前尚待落实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
这个计划脱胎自利用政府所收港铁股息补贴车费的建议。政府拒绝把车费补贴与股息挂钩,改为每年约四十亿元股息照收,另外自掏腰包,并且扩大补贴范围,市民每月用八达通乘搭港铁、巴士、小巴和渡轮四百元以上的开支,会获政府补贴四分一,估计每年政府要补贴逾二十三亿元。
提高市民分享盈利比例
立法会上月通过拨款近七千万元建立应付这个计划的新系统及新设人手。当局与其等待红色小巴和邨巴等装配八达通收费表,不如尽早对已经准备就绪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港铁)实施这计划,让市民早日减轻负担,其他交通工具可以稍后加入。
至于市民不服港铁利润丰厚仍加费的问题。港铁提供的至少半年百分之三车费优惠,资金来源部分来自港铁车程延误的罚款,部分是利润分享,都是按照“可加可减”协议必须做的,难怪部分市民因此并不“领情”。
按照协议,港铁基本业务利润满五十亿元,就要拨出五千万元作车费优惠,以后每加十亿元利润就增拨二千五百万,直至二亿五千万元车费优惠为止,按比例是百分之一至二左右。港铁去年基本业务利润高达一百六十八亿元,按推算要拨出一亿七千五百万元作车费优惠。要是港铁日后能够增加市民共享利润的比率,将有助改善公司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