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非同权股须慎推 得陇望蜀宜三思

2018-03-19 14:52:13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3月19日发表题为“非同权股须慎推 得陇望蜀宜三思”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争议多时的“同股不同权”在证监开绿灯下,终于有望在港推行,目前正进行市场咨询,最快可以在下月接受上市申请,为本港股市踏出重要一步。在保障投资者前提下,证监跟港交所同意这类“同股不同权”公司要设一定门槛,亦仅限公司创办人以个人身分享有优惠。可是,港交所顺应部分市场人士意见,有意就企业分拆新经济业务上市亦享有非同权再咨询市场,此例一开无异于让特权承传下去,对其他投资者绝不公平,亦扭曲审慎推行“同股不同权”原意,得陇而望蜀,必须三思!

保竞争力惟有亮绿灯

四年前内地网购龙头阿里巴巴有意来港上市,但因其采用“同股不同权”的架构,最终未获放行而要改往美国挂牌。事件引起市场探讨本地应否引入特别股权架构股份上市。港府为保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在背后斡旋,最终证监首肯引入“同股不同权”。

“同股不同权”有违香港股市崇尚一股一权的公平原则,对保障投资者并非最好选择。无奈不少创新型企业创办人创业资金有限,在公司发展阶段要引入投资者,令创办人持股比例往往不太高,遂要求“同股不同权”让其保留公司影响力及话语权。香港为保竞争力,惟有亮起绿灯。

在港交所的框架建议下,“同股不同权”公司必须为创新型企业、市值要超过一百亿元,而且仅容许对公司有重大价值的创办人个人持有,倘创办人离开公司、出售股份或逝世,有关股份的非同权优惠便会丧失。目的是免制度被滥用,使“同股不同权”仅限于少数公司,亦只容许个人持有,免特权承传下去,不利保障投资者。

可是,港交所在部分市场人士要求下,有意稍后会就企业持有“同股不同权”再咨询市场,甚至容许企业分拆创新业务上市,亦可以享有非同权待遇。若企业都可享有此优惠,与当初审慎推行,务求令非同权为特别、稀有、对创办人非同权变相设“日落条款”的原意相违。

首先,上市企业本身已有较丰厚资源发展业务,亦可透过市场集资,根本不需要透过非同权保障话事权。此外,企业持股可以转手、抵押,甚至订立一些复杂的合约变相转让控制权,持有非同权的企业可能已非由创办人控制,那么与“同股不同权”保障创办人,继续对公司作出重大贡献的原意已不符。

企业股权如可以不断传承,现时对创辧人的非同权“日落条款”将形同虚设,与保障投资者的原意南辕北辙。

新鲜事物影响未知

“同股不同权”属新鲜事物,亦是在保持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大前提下,无可奈何地要香港市场接受,推行成效、投资者保障以至对香港市场声誉的影响仍未知,必须审慎推行及深入研究对市场影响,不宜仓卒再为企业持股咨询。证券商、保荐人等“市场人士”站在做生意立场,要求就此咨询无可厚非,但证监会、港交所应有更宏观看法,平衡保持竞争力及保障投资者的利弊,三思而后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