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3月14日发表题为“泛民基本盘现结构性弱化”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立法会补选,泛民主派的姚松炎热门倒灶,其选举军师朱凯廸表示愿承担责任时,也承认民主派整体支持度下跌,要设法去扭转这趋势。今次选举结果,的确反映泛民支持者正出现结构转变,失利并非只因选举工程策略有误。
今次选举结果打破激进民主派的一些迷思。朱凯廸二〇一六年立会选举中,在新界西以八万四千多票荣膺全港票王,今次姚松炎找来他任军师,局部复制他当年利用网络宣传等“新型”选举工程,却忽略了地区上的工作,结果奇迹不再。
当年不少激进民主派的参选人乘势而起,打从占领运动以来,大量新兴民主派人士谁也不服谁,觉得自己如旭日初升,传统民主派是夕阳人物,认为传统民主派由意识形态理念到运作策略,皆已过时。
激进民主市场有限
今次姚松炎“迷信”朱凯廸的选举策略,不但出现逼退民协冯检基作为第一副选的风波,而且轻视传统的洗楼和街站工程,一些打算帮手的地区民主派人士,亦因为统筹无方而欲帮无从,结果证明激进民主派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暴露了其民意基础局限,在真正讲求广泛民意支持度的单议席大区选举中不成气候。
与一六年比较,今次九龙西选区建制派所得票数略增,泛民加本土派得票却少了三成半,其他选区的流失选票亦比建制派多,除了选举策略工程因素,还有支持者的结构转变。
建制派除了有认同其政治意识形态者的铁票,其地区工作做得相当深入,不止在“蛇斋饼糭”等福利实惠,还有对地区民生脉搏的掌握和回应。这些地方层面上深耕细作的工夫,民主派近年日渐退步,地区桩脚动员力无复往年。
此外,激进民主派的部分支持者,眼看选出来者被撤销议员资格,无法在议会有所作为,失去玩议会游戏的兴趣。
扭转局面须调整路线
泛民仍可保留部分在意识形态上偏向“深黄”者的铁票,但是对于一些“浅黄”或中间立场人士,今次补选主打的“反对DQ”口号却未必能够引起共鸣。朱凯廸指自己在区内感受到,很多市民对议员就职宣誓风波中被撤销资格、议会拉布的看法,被建制派所建立的意识形态影响得“几紧要”。其实,他应检讨的是:为甚么泛民说服不到这些市民?为何发动反对DQ游行无法如以往反廿三条立法般万人空巷?
泛民的选民基础出现结构性弱化,有点像八十年代的英国工党,受偏激意识形态囿限而长期积弱,要到改行中庸“第三条路”的贝理雅上场,到九十年代后期才重现强势。
今天本港民意正在改变,传统泛民如果朝目前方向因循下去,将难以缩减实际环境与期望的落差,影响到以后的选举。作为有长远发展目标的政治组织,传统泛民应积极因应社会政治大气候的变化,调整偏差的路线,才有望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