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星岛日报》3月4日发表题为“医保方案吸引 慎防荒腔走板”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财政预算案》公布供款免税优惠后,政府公布预计明年四月推出的自愿性医疗保险计划安排。计划比当初构思的强制性医保虽有倒退,但是仍然可以为市民提供比市场现有产品为稳健的选择。要让计划成功,就要确保价钱和保障范围落实起来不会荒腔走板。
早在回归初期,当局聘请的哈佛大学专家顾问已经发表报告,认为本港过分倚赖公共医疗系统,长远会不胜负荷,建议加强私营系统的角色。政府自此透过各种措施,包括要私家医院提高收费透明度等,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市民转投私院,在享受较短轮候时间和贴身服务之余,减轻公院负担。医疗保险成为推动市民光顾私院的助力。
当局本来构思推行全民参与的强制性医疗供款,或者强制医保,但是遭社会反对,因而把强制对象改为保险公司,对市民则由强制改为鼓励,保险公司规定要“来者不拒”,政府亦为此预留了一百亿元作为资金池,分担保险公司应付高危人士投保的成本风险,不过仍然受到保险业抗拒而未能成事。
免踢年长者出局
由强制性医保退而到自愿性医保,政府和保险业进行了经年累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的妥协,是对保险公司的强制范围,缩窄至规定提供标准保单供市民选择,政府则透过八千元以下供款可免交薪俸税,鼓励市民自愿参与。
现时医保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是部分保单保障内容不够清晰,保险公司得以透过灰色地带逃避赔偿责任,令消费者大失预算,还有是保费和受保安排的设计,导致生病较多和年纪较大的受保人,续保保费大增,甚至高到超过受保人的供款能力,令其“知难而退”,导致市民年轻少病时不断供款,到年纪较大最需要保障时,反而失去保障。
现在政府与保险业协定,推出最低要求的标准计划,连投保前未知的已有病症、日间手术、精神科治疗等,都纳入保障范围,而且规定受保人可以续保到一百岁,避免市民到年纪较大时被踢出局。
虽然计划没有硬性规定这项标准计划的收费,但是当局提出了平均每年保费四千八百元、六十至六十四岁一万零二百元的参考指数,又会提供格价网页,保险公司收费如果偏离太远,就要考虑到对顾客的吸引力。当局预计这个收费水平,足以吸引逾百万投保人转用包括标准计划最低保障的保险计划。
须严控医疗通胀
不过,当局维持由保险公司自由订价,希望透过市场竞争来避免其滥收费用牟取暴利,必须严加监察以防走样。
首先是保险公司有权拒绝接受一些有旧患的人投保,或者收取额外保费,筛选的宽严,决定标准计划的成败。如果太严,大量“筛剩”的市民仍然要倚靠公院服务。
其次是每年续保保费可以按照医疗通胀成本调整。医疗费用向来涨得比一般物价为快,人口老化产生的需求,势必推动医疗通胀幅度更大。实际上,保险业已经预告:基于医疗通胀,明年计划推出时收费可能比政府现时列出的参考价为高。
药品、器材的成本上涨飞快,如果现时医护及相关专业人手短缺的现象持续,员工成本亦将大增。当局必须在控制医疗通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下工夫,避免今天的相宜保费价格,日后续保因时按年飞涨而令市民难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