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3月2日发表题为“五百亿注创科 旨在抛砖引玉”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今年财政预算案额外投放逾五百亿元推动创新科技发展,比去年大增四倍,反映香港急需在全球创科竞争中发力追上,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达到这目标,不能单靠公帑投入,但政府可创造一个有利环境,大量凝聚人才和吸引外国企业进驻香港。
深圳去年生产总值首度超越香港,不单是因为人口比香港多,主因是其创新科技经济发展神速,全国居首,单是令本港股民如痴如醉的腾讯,市值就位居全球十大之列,尚未计及其他巨企如华为、华大基因、中兴、大疆和股神巴菲特有份投资的比亚迪。至于与本港同属外向小型经济体的新加坡,则早已在本港视”high tech揩嘢”的年代,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等高科技平台。
环顾全球发展趋势,靠人脑资源的创富成效,近年大幅跑赢靠天然资源的企业,最明显是石油巨企等”旧经济”市值,近年纷纷被亚马逊、微软、脸书、苹果等”新经济”企业超越。本港向来缺乏天然资源,但是胜在市民心灵手巧,创造经济奇迹,创科经济正符合本港靠”食脑”发达的条件,比起新加坡,本港还有中国因素的优势。
善用中国因素定位发展
本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不只是因为内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锐意发展创新科技来提高经济质素的策略,还因为国家所定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香港善用创科机遇创造良好条件。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就表示,本港一定要掌握内地的发展方向策略,同时就本身的优点和特色,寻求定位和发展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内,深圳的创科企业、本港的大学科研、其他城市的工业生产能力,各有优势,有很大的互补空间。
陈茂波在预算案演辞中,就列出本港要在创科路上突围而出的四大优势范围,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香港交易所打算为创新和生物科技企业放宽上市条件,将为这类企业提供融资方便。
营造广纳人才资金环境
本港金融业、城市网络和数据库发达,为发展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提供了良好基础,至于人工智能和机械人,理工大学研究的机械臂,远则探向火星、近则钻进人体,进行采样的医疗手术,至于生物科技,本港有良好的医学研究传统,要是能够吸引外国巨企进驻,结合内地的人才及数据库,有利把研究成果化成具体应用和商品。
以制药为例,内地有庞大市场,但是不容许病人样本出境,要是跨国巨企研究能够落户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就可以充分利用本港和内地人才,以及内地丰富多样的样本和庞大数据推行研发工作,发展适合大中华地区病人所需的药品。
推动本港科研,所需资金远超预算案的五百亿元投资。这笔资金主要用作创造一个适合科研的环境和平台,凝聚海内外人才,吸引海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投入更多资源去进行科研,做到”high tech捞嘢”,就能够创造由市场推动科研的环境,产生科研经济的良性循环,在不久将来形成带动经济前进的一股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