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2月9日发表题为“免陷血荒危机 吸青年做”给血族””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去年捐血人次少了约百分之五。人口老化增加了输血治病需求,可是体格合乎捐血要求的市民却减少,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去年首次捐血者少了百分之八,连跌几年,红十字会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确保不断有新血补充。
红十字会向全港医院免费供应血液救人。近年红会血库告急、呼吁市民快去捐血的次数,比以前频密了。去年红会血液收集量减少约百分之五,打风和天冷日子多,影响市民的捐血意欲,只是特殊原因,更重要的是要找出首次捐血者连年减少的基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港人十六岁可以开始捐血,中学向来是红会招募新血的场所,不少市民就是在中学时期与众多同学一起献出第一包血,培养成日后自动自觉持续捐血的好习惯。六年前中学学制由七年缩减到六年,中学生捐血人数几年间剧减四成半,虽然学制改革影响已经稳定下来,但是仍然要面对适龄中学人口的下跌。因此,开拓其他青年人的血源,日益重要。
查探根由 痛击网上中伤
可惜,去年红会从首次捐血人士收到的血液,比前年少了百分之八。红会调查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青年人觉得捐血没有实时成效感,正考虑是否仿效澳洲,当所捐血液实际用了作救人时,用短讯通知原主人。
不过,今时今日不止新登记捐血的人少了,连新登记捐赠器官的人都少了,有关方面就要深入了解,年轻一辈在饱受呵护的环境下长大,会否比较自我中心,体质是否比较差,家长是否比较少鼓励,甚至对捐血的认识是否比较贫乏。
尤其是今天青少年多用网络世界沟通,而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流传对红会捐血服务的错误甚至恶意信息,例如称红会把血液卖给内地,就算红会再三澄清所有血液皆免费供应本地医院,谣言始终不止。
共享文化 捐血最能体现
更加恶毒的网上挑拨,是指红会免费向私家医院供应血液,是益了来港治病的内地富豪。红会的救人对象,不分贫富、籍贯和地域,在战时就算敌人受伤,医生都一样施救,这体现了人性的光辉。那些以挑拨两地矛盾来打击市民支持捐血的人,无异自贬人格。
况且,这些内地来港治病者,只占全港输血人士的极少部分,如果因此不服气就拒绝捐血,就如因联合医院误令邓桂思肾衰竭而退出捐赠器官,最受打击的是其他需要输血和移植器官的病人。
红会今次以”给血同盟”的新包装,吸引市民捐血,由于粤语与”吸血”同音,网络上够抢眼。当局以后还需要更多吸引网民的手法,来宣传教育,尤其是近年多了内地青年来港读书和就业,他们在内地没有受过捐血教育,红会更应罗致他们做”给血族”。今天社会流行共享文化,甚至有巨企藉此作商业经营,捐血救人,才是共享文化的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