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星岛日报》1月21日发表题为“助长者老而不孤”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创新猷,设立孤独事务部,应付社会上日益扩大的孤独问题,令人想到脍炙人口的民歌“伦敦街头”(Streets of London),歌词描绘的寂寞老人凄凉境况,不但在今天的英国仍见,在香港也一样。
这个创新意念并非来自特蕾莎·梅,而是来自反对党的已故议员考克斯,这位工党女议员去年被极右分子刺杀,但是她生前成立的考克斯孤独事务委员会,继续探讨英国社会的孤独问题,并且建议政府成立孤独事务部,制订处理孤独问题的政策。特蕾莎·梅不囿于党派之见,纳入自己的施政,有利她在民众心目中加分。
英国红十字会有份进行的调查,估计全国有九百万人面对孤独问题,比全港人口还要多。而英国一个慈善组织表示:有一百二十万位长者经常感到孤独,有三十六万人一星期没有与亲友说过话,还有二十万人一个月都没有与亲友交谈。
有医生组织形容孤独是“隐性流行病”,影响身心,甚至与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有关。在新部长领导下,国家统计局将订立量度孤独的方法,政府会成立基金,与考克斯孤独事务委员会、商界及慈善机构共商对应策略。
伦敦街头 在港重现
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失业率低过百分之三,以披头四为主力的“摆荡伦敦”文化风靡全球,但是伦敦街头仍然踯躅着一些彷彿被社会遗忘的人。创作歌手麦克泰尔(Ralph McTell),藉词安慰一个强说自己孤独的人,举出了四个伦敦街头可见的真正孤独例子,包括一个拾旧报纸来看的破鞋老头、一个衣衫褴褛挽着两大袋急步而行的老妇、一个在通宵咖啡店花一小时喝一杯咖啡后踽踽回家的老汉,以及一个冬雨中无人关心的退役老兵。
就在特蕾莎·梅宣布任命孤独事务部长前的平安夜,一个曾经参与福克兰战役的老兵,便被发现冻死在苏格兰爱丁堡街头。
放眼今天的香港,失业率与半世纪前的英国同样不足百分之三,但是麦克泰尔歌词中描绘的孤独老人,仍然随处可见,他们可能是街头拾纸皮的公公婆婆,可能是独坐公园、商场或快餐店一角消磨时间的长者,他们也许不至露宿街头,但是孤单独居,与英国的寂寞老人同一境况。
空巢日多 望解寂寞
孤独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时会面对,但是,持续感到孤独,还是以老人家居多。本港社会愈来愈趋向核心家庭,不少子女成长或婚后都会与父母分开居住,另外有子女移民外国,或北上谋生,导致面对“空巢”的父母愈来愈多。要是配偶不幸离世,倾谈对象更少。随着人口老化,孤独老人的问题会愈趋严重。
尤幸本港人口稠密,独居老人不论贫富,在商场和公园逛逛坐坐,还可以看到人来人往,吸收一点新鲜事物,懂得手机上网的,也可以利用社交群组与朋友联系交流,家中有外佣的,则多个交谈对象,另有长者有事没事都去看看医生,排解寂寞。幸运者有子女要求帮忙看顾孙儿,生活算有所寄托。可是,社会上仍然有不少缺乏沟通对象的长者孤独终老。
本港未必须要像英国设立一个“孤独事务局”,但是,政府和社会仍须正视孤独老人的问题,尤其是找出隐性孤独老人,为他们安排群体活动或者倾谈对象,适当的关怀,有助减少他们的身心毛病,有尊严地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