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造假的流量能为“王”吗

2019-05-21 17:31: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包括移动应用广告在内的移动终端广告,近年来规模快速增长,持续引领网络广告市场发展,预计2020年移动终端广告占总体网络广告的比例将达到84.3%。移动终端广告的增长,让App的推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

这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App、电商、公号阅读都要跟流量挂钩,也催生了一大批以刷量、刷单等灰色产业为生的人,这些灰色产业成为互联网上的“毒瘤”。近日,按照公安部“净网2019”专项行动部署,北京警方在广东警方的配合下,打掉一个利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大量手机,虚拟下载安装App产品骗取推广费的犯罪团伙,App刷量问题再度引发关注。

据报道,犯罪团伙用2000部手机排成多面“手机墙”,每部手机都在通过自动程序重复着从手机App市场点击、下载并安装运行软件的动作。记者脑补了一下这个场面,感觉真的是好壮观。与此同时,很多公众也难免会产生疑问,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大量手机虚拟下载安装App产品,这个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如此猖獗的流量造假现象,又该如何整治清理呢?

虚拟下载及运行次数可达天文数字

当前,虚拟下载安装App产品是网络黑产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与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介绍,这种虚拟下载和安装的通常做法是,使用大量的手机,在每部手机中安装自动软件,循环实现手机App Store的点击、下载及安全运行。而这种自动软件,通常会用到手机信息模拟器,该模拟器起到修改手机信息的功能,进入该模拟器的虚拟环境列表,就可以自动生成一套新的手机参数,对外表现为一部“新”手机。“新”手机在应用面板中启动App Store,就会自动下载所需推广的App,并完成安装和运行。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下载、安装和运行。然后,不断重复上述操作,就可以使用一部手机,实现被推广App海量下载、安装及运行的假象。如果采用多部手机,实现的虚拟下载、安装及运行次数可以达到天文数字。

“App的生存之道,就是靠App的推广分发,所以很多App依靠第三方来推广,以追求高下载量和安装量。但是,很多不法推广组织利用技术手段实现虚拟下载和安装,却并不能转化为有效的用户应用。”闫怀志说。

数据流量造假堪称赤裸裸的欺骗

与“电商刷单”“刷浏览量”等数据造假行为相比,App“刷量”更加“简单粗暴”。此前,有媒体报道,重庆某公司用“手机墙”,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刷单”骗取推广费1200余万元。

闫怀志表示,以App虚拟下载安装为代表的流量造假,一直是互联网经济和营销行业的共同问题。这是因为营销变现的关键资产之一就是流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数据流量作弊猖獗的情况不难理解。

为何App“刷量”成了行业顽疾?一位互联网从业者透露,由于当前App在推广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正常渠道获取新注册用户的成本在每个4元左右,但推广费中很高比例会被无良推广商‘薅羊毛’骗走。以游戏为例,虚假数据量表现在注册人数和下载量大幅提高,但付费率完全没有提升。”

“这种流量欺骗黑产,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坑害了App广告主和投资方,有悖诚信原则,堪称是赤裸裸的欺骗。”闫怀志说,不容忽视的是,App广告主既是虚拟下载骗取流量的受害者,也成为了流量作弊猖獗的推动者。一些推广平台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虚假流量选择性无视,无疑对这种造假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助纣为虐的作用。而最终的受害者,不仅是被推广App广告主,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消费者。普通消费者对虚假流量并无辨别力,会因虚假流量而做出安装选择,导致最终受害。

360天御安全技术专家曹阳也认为,大量的数据造假使得厂商无法得知真实的推广效果,并且会扰乱同行竞争,破坏市场平衡,消费者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加大对网络非法行为的惩戒力度

“流量造假泛滥,是相关平台恶意纵容和技术监管机制不到位所致。坦率地说,目前的监管效果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的差距。”说到这个问题,闫怀志不无遗憾,他表示,防止流量造假,通常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防作弊系统,由于黑产产业链的形成牵涉App广告主、App应用市场、推广平台、恶意下载方、最终消费者等诸多环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特别是App广告主、推广平台以及第三方监管的密切协作,方可让大量流量“李鬼”现出原形。

从技术手段上来讲,流量防造假通常包括规则识别和人工智能识别两大类。规则识别是将常见的造假手段转换为可识别的规则,类似于网络安全里的恶意病毒查杀,只要是出现了符合恶意流量规则的App下载,就可以直接判定为恶意虚拟下载予以封杀;人工智能识别则是根据对下载流量的多维分析,甄别异常流量并提取其特征,实时予以封杀。

“但仅仅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一起发力。”闫怀志强调,具体来讲,App刷量、流量造假也是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重点监管领域,首先要建立健全统一的有效流量度量标准,减少流量数据造假,提高App流量数据的透明性;其次是依靠具有较高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根据统一的流量度量标准来发布流量数据;三是App推广平台和数据发布机构应切实做到抵制、杜绝虚假流量;四是通过先进技术,对流量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去伪存真;五是健全完善网络空间的市场行为准则,加大对虚假流量等非法网络经济行为的惩戒力度。

总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公平、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生态系统,让参与各方均畏惧法律法规、崇尚公平正义、恪守诚信平等。

对此,曹阳表示,既要严惩流量作假,同时也要做好法制建设。部分灰产从业者可能法律意识不够健全,认为技术可行即可做,却不知已经触犯法律。这就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将一些大量流量造假的行为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让灰产从业者无路可寻,不再打法律擦边球。

“技术上,目前一些小厂商的风险控制意识还不够强,认为风控不必要,其实流量造假已经危害到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自己的生产经营带来了隐患。建议厂商重视流量造假问题,严格做好风控,根据使用者的正常操作行为多方面收集信息参数,以判断是否是有流量造假行为,并对流量造假行为从源头上进行防范。”曹阳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也建议,流量造假应被纳入相关法律调整的范畴,这种现象亟待严惩。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假宣传进行了规制。涉及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知情权的,还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针对推广委托方与被委托方因此发生纠纷的,也适用合同法对受损者进行保护。(记者 付丽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