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互联网身后事:我的QQ微博微信支付宝能传家吗?

2019-05-08 07:41:0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民生调查局】

  编者按:

  这里是民生调查局,见人所未见,调查民生之变。关注你想关注的、你没关注的,调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式“你想把我笑死,好继承我的王者荣耀/表情包”。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毕竟生老病死是逃不过的自然规律。

  在我们死后,QQ微信微博支付宝帐号会怎么样?我们该如何处理放满文件的云盘、辛辛苦苦修炼的游戏帐号?这些曾经是数字财产的信息,在我们身后就变成了数字遗产。它们曾经属于我,但真的可以传给后人吗?

  数字遗产是什么?

  日本NHK电视台《close-up现代+》的一项调查显示,55%的日本网友对如何处理数字遗产感到不安。同时,95.2%的网友不知道该拿数字遗产怎么办。

  什么是数字遗产?早在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给出了解答——个人在网络上的信息包括文本、数据库、照片、软件、网页等,都是数字遗产。

曾经使用的帐户都将是你的数字遗产。张旭 摄

曾经使用的帐户都将是你的数字遗产。张旭 摄

  大致上,数字遗产可以分成物质和精神两类。物质数字遗产指的是跟钱直接挂钩的,比如支付宝余额、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精神的则是社交帐号、个人文件等。

  前者以现实财富作为基础,后者则牵涉到逝者个人以及帐号内联系人的隐私,对于这类遗产的处理,目前尚无定论。

  父母有权继承儿女的帐户吗?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生命走向终结,如何处理数字遗产,尤其是帐户类的数字遗产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2018年7月,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引来全球关注:一对德国夫妇获得了其已故女儿的社交媒体帐号继承权。为获得这一判决结果,这场官司已经打了五年。

  2012年,一名15岁的女孩在柏林遭地铁碾轧身亡。她的父母怀疑女儿受到欺凌,申请进入逝者的Facebook帐号查看信息,但帐号已经被锁定,于是他们将Facebook告上了法庭。

 Facebook资料图。

Facebook资料图。

  官司几经波折:2015年法院要求Facebook提供女生的相关数据;2017年,柏林上诉法庭认为,网络帐户的隐私受宪法的保护;2018年7月12日,德国联邦法院最终裁定,Facebook必须允许女孩的父母作为帐户继承人进入。

  基于情感因素,人们可能会支持这对父母,但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一旦允许他人调取用户数据信息,就意味着巨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告诉记者:“社交帐户包含大量个人及相关联系人的隐私,而隐私权受宪法保护,司法上优先于家属提出的诉求。从情感价值来说,帐户遗产是家属寄托哀思的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应该尽量在保障用户隐私和家属情感诉求之间取得平衡。”

  也正因此,Facebook和谷歌等互联网巨头近年都推出了代理人的服务,允许用户在生前设置管理人,以处理身后的数字遗产,只是权限并不包括查阅个人聊天记录等隐私信息。

苹果iCloud用户协议

苹果iCloud用户协议

  相比之下苹果公司则显得“不近人情”,除了在iCloud规定“不得与他人共享您的帐户和/或密码细节”,还特地注明了“无尚存者取得权”,也就是在帐户持有者去世后,苹果将会终止iCloud帐户并删除所有内容。

  QQ微信微博能传家吗?

  前不久QQ推出注销功能时,不少网友表示“QQ里都是青春,不但不会注销,还要传给孩子”。不过如果按照现有规定,这一愿望可能要落空了。

  王四新教授告诉记者,和传统遗产不同,帐户类数字遗产依赖第三方提供平台和服务,产权并不独立。“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用户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具体操作上还是要看用户和平台的协商。”

  记者梳理发现,根据微博用户协议,如果在连续90天不使用,微博有权对帐号进行处置,包括回收昵称、回收帐号、停止提供服务等。

 @微博客服截图

@微博客服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微博客服的一条针对去世博主被盗的微博显示,在亲属提供相关证明后,可以帮助找回死者帐号,甚至移交给新的持有人。

  微信和QQ用户协议相关条款显示,用户只有帐号的使用权,所有权归腾讯;用户不能把帐号转让给别人;帐号长期不登录,腾讯有权收回。如果帐号里有钱,继承人可以联系客服,在提交相关证明(如身份证、死亡证明、关系证明等)后继承帐户里的钱。

  也就是说,除了余额,理论上你的微博QQ微信帐号本身是不能作为传家宝留给子女的。

  实现“数字永生”,可能吗?

  在英剧《黑镜》中,女友为缓解男友去世的悲痛,利用他遗留的数据,用人工智能模拟出“男友”。这个“男友”有着和真正的男友一样的语调,开同样的玩笑,就仿佛是以数字形式活在了虚拟空间。这就是数字遗产更高级的应用——“数字永生”。

  在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看来,《黑镜》中搜集足够的数据,重建逝者虚拟形象乃至模仿其思维模式的设想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便通过类似技术与因癌症过世的父亲进行过虚拟对话。在父亲还在世时,詹姆斯将父亲的声音录制下来,并建立了父亲生平的语料库,机器人通过分析和计算进行模拟,一家人可以随时与这个“永生”的父亲聊天,以慰哀思。

  2015年2月,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出生于1981年的俄罗斯工程师Roman去世。他并没有在社交网络上留下太多供朋友回忆的信息,但却留下了大量的短信和照片。

  为了纪念他,任职于人工智能Luka公司的好朋友Kuyda取得了亲朋的支持,把搜集来的他生前8000条不同领域的聊天信息加入到机器人项目里。经过深度学习等训练,2017年发布的机器人已经可以模拟Roman语气与人类对话。

  该让逝者安息,还是换一种方式存续?

  亲朋通过“数字永生”寄托哀思,看起来很美好,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此事所引发的争议。

  反对者表示,首先Roman生前并不知晓自己的信息将会被用作制作机器人,其次考虑到就连陌生人都可以下载Luka去问Roman一些非常私密的话题,这样的纪念方式是在干扰他死后的宁静。

  无独有偶,2019年埃航遇难女孩微博被网络暴力围攻,情况与Roman面临的情况极为相似。

  2019年4月1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浪微博宣布将收录所有微博内容作为数字记忆和数字遗产进行保存。有科幻界人士表示,如果储存的信息足够丰富,利用存留的信息制作机器人,模拟用户的语气发微博也并非不可能。

微博将作为数字遗产保存在国家图书馆

微博将作为数字遗产保存在国家图书馆

  网友的态度也两极分化,有人欣喜:我们也算参加过国家工程了;有人忧虑:帐号里的秘密太多,就是死也要爬起来把数据格式化。

  这些争议和案例都指向一个问题:把用户生前的信息用于实现“数字永生”是对的吗?

  对此,北航法学院讲师王琦认为,网络有能力让人们生活的每一道踪迹都保留下来,由此数字遗产也面临暴露和被窥探的风险。

  他表示,消除人们生前在网络世界的踪迹,或者让踪迹保持不公开状态,应该是一项法律对公民的基本保护。“数字遗产”中有逝者的“数字遗体”,这一“数字遗体”有望在通信保密制度和人格权保护制度下获得永恒的安息。

  假如有一天,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真正的“数字永生”,你会如何选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