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高校落马党委书记:职务上去了,灵魂却没有跟上

2019-04-10 22:15:29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职务上去了,灵魂却没有跟上”

——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刘晓春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

刘晓春,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2018年8月,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吉林省纪委监委立案审查调查。同年11月,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提起公诉。张恒旭 摄

六十一甲子,一甲一循环。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刘晓春,还有三个月时间就满花甲之年,即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因贪腐坠入“深渊”。

经查,刘晓春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金、使用公车、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违反组织纪律,利用职权违规为他人谋取利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利用职务之便,在工程建设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所送财物。

悔恨、煎熬……铁窗之内,这名在教育系统“耕耘”近40年的老干部,这位29岁即任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处长、当年全市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正等待着法律的严惩。

“在审查调查过程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刘晓春家庭环境优越,生活上并不差钱。”吉林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何这样一个看似对金钱诱惑颇有抵制力的领导干部,最后还是一步步堕落?又是什么让一位年近花甲、即将退休的老干部疯狂敛财,在犯罪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刘晓春的堕落轨迹,对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校领导干部来说,不失为深刻的警醒。

防线失守,从收土特产到权钱交易

“觉得送的钱不收不够意思”

刘晓春1959年7月出生于一个高干家庭,从小家庭生活宽裕,受过良好教育,一路顺风顺水——

1977年高中毕业后,他成为最后一届下乡的知识青年。1978年,又考入了白城师专,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国家不但每月都给生活费,毕业后还包分配,用当时老人的话来讲那是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官家饭’。”刘晓春回忆道。

毕业后,刘晓春留校。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29岁就当上了白城师专人事处处长,成为全市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1996年,被提任副校长。2003年,吉林省委批准组建首届白城师范学院领导班子,年仅44岁的刘晓春被推选为白城师范学院副院长。2011年,被调整为学院党委副书记。2015年2月,又被提拔为白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自己的人生达到巅峰”。

“刚开始,我也是立志要干一番事业,内心是向善向好的。我的家庭生活很宽裕,生活上是不缺钱的。我时常告诫自己,一定要管住自己,谁的钱都不能收。”刘晓春说。

然而,随着职务的升迁,他的防线逐渐被击破。

“他们先是送我土特产,我觉得这点土东西也不贵,就收下吧,否则面子上也过不去。”随着工作岗位不断调整,特别是当上白城师院党委书记后,成了名符其实的一把手,手握重权、可支配巨大资源的刘晓春成为商人争相拉拢的“红人”。

从收受土特产品开始,后来慢慢演变成收钱,从选择性收钱到后来的来者不拒,再到权钱交易……他喜滋滋地享受着绝对权力带给他的利益和快感,“失去了警觉,甚至觉得送的钱不收不够意思。”

“是不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拉着我这么干呢?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历史宿命吗?不,不是的!偶然之中有必然,现象背后有本质。”刘晓春自问自答。

“虽然职务上去了,灵魂却没有跟上。”在接受审查调查期间,刘晓春这样剖析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理想信念的坚守,随着年龄增长、职务提升,他痴迷于权势,渐渐迷失了自己。自己的信仰在变,人生观、价值观在变,朝着私欲膨胀、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方向变……

尤其是2015年职务调整时,他的心情与以往历次被提拔时有些不太一样,一是沉浸在个人奋斗成功的喜悦多于对组织培养的感恩回报;二是感觉有权了,接近你的人多了,时不时便产生了有权要会用的奇怪念头。“觉得有权了,我给你办事了,你来感谢我,主动给我的,又不是我要的,这样就不是大问题。这种感觉好像是在说,做官就应当发财。”刘晓春说。

“权力染上铜臭味是最大的政治风险。”权力与金钱勾连,带来的必然是腐败,刘晓春就是例证!

“吃相”难看,大钱要搂小便宜也占

“别人坏一个手机能换十个八个,我才换来三四个”

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刘晓春的不归路就始于“贪欲”两个字。

在白城师院项目投标过程中,刘晓春直接违规插手工程项目,甚至和建筑公司一起大打“组合拳”,组织多家企业参与串标、围标,确保行贿企业获得白城师院的工程项目。2010年,白城师院陈某听到学院要开发建设教师住宅的消息,主动找到刘晓春,让其在项目承建上给帮帮忙。事后,陈某送给刘晓春一套住房。2015年,陈某提出让学校回购其投资的学生公寓经营权,刘晓春满口答应,这次他一次性收受了陈某上百万元。2016年他收受建筑商王某钱款;2017年至2018年先后收受建筑商代某钱款……

不仅“来者不拒”,刘晓春还“主动出击”。2015年4月,刘晓春打电话给建筑商钱某说:“我爱人要用车,想跟你借一台二手车开。”不久,钱某购买了一辆高档轿车,并落户到刘晓春亲属名下,成为其爱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尽管知道是钱某特意买给他的新车,但刘晓春丝毫没有退还的意思。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刘晓春很明白,他和商人之间不过是各取其利。”专案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其不分管煤炭采购的几年间,供应商孙某断了给他的好处,他在担任白城师院党委书记后便直接讲明有人竞争,吓得孙某一次就送给他几十万元。

“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疯狂敛财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大钱要搂,小便宜也得占。”专案组工作人员如此评价刘晓春。

据介绍,每到年节,刘晓春就找干部职工个别谈话,连小孙女从外地回家,也要让干部职工去“稀罕稀罕”。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刘晓春的手机坏了后,他逢人便讲,甚至大言不惭地说,“别人坏一个手机能换十个八个,我才换来三四个”。如此丑陋难看的“吃相”,暴露了他贪婪的本性。在刘晓春任学院一把手的短短三年间,仅收受中层干部红包、礼金就达几十万元。

心存侥幸,妄图逃避调查

“一个单位刚查完一个党委书记,不可能接着查第二个党委书记”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了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这不但让违纪违法者铭记教训,也让心存侥幸者受到了震慑。但是在众多警示案例面前,刘晓春却一直不以为然,未思之亦不鉴之。

2017年底吉林省纪委开始调取白城师院有关基建方面的材料档案,2018年初调查组进入学校调取有关资料,甚至2018年5月刘晓春的前任——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任凤春被审查调查,组织上不止一次找他了解情况,都没能让他“迷途知返”。

“我虽然紧张,但侥幸心理还是占了上风。认为一个单位刚查完一个党委书记,不可能接着查第二个党委书记。”刘晓春坦言,那时候,他仍未收手,还天真地认为把可能被组织发现的事找当事人串供,订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调查,就能过关。

因为心存侥幸,他以为用一张借条就可以把违法所得的高档轿车“抹平”;因为心存侥幸,他以为把收受的赃款藏匿在亲属名下就不会被发现;因为心存侥幸,他以为收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那些老板也是多年的朋友,定然不会乱说……却从未想到监督无处不在,一切心存侥幸都是痴人说梦、自欺欺人罢了。

“我认为敬畏是纪法的孪生兄弟,侥幸是放纵的狐朋狗友。多少罪恶在侥幸的驱使下发生,又在侥幸的破灭下暴露。”刘晓春忏悔书中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如果能早认识到这一点,他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而在任凤春、刘晓春的影响下,白城师院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出现局部“塌方”腐败,先后有10余名处级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查处,院长也因严重违纪被免职。

执纪执法者说

2018年8月,刘晓春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吉林省纪委监委立案审查调查,并被采取留置措施。几个月前,其前任也被立案调查。白城师范学院前后两任一把手前“腐”后继,令人震惊。

追溯刘晓春的成长轨迹和违纪违法心路历程,不难看出,其被查处具有必然性。

信仰缺失。刘晓春是典型的信仰迷茫、信仰迷失。刚参加工作的他在工作上也曾信心满满,立志要为学校做些有益的事情。可在利益面前他开始迷茫、动摇了,没有守牢底线,经不住“糖衣炮弹”攻击。当上一把手后,更是把当官作为个人捞取好处的途径,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只要有工程,就想捞一把,凡是有人求他办事,必定“雁过拔毛”,其世界观、价值观严重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奉行“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栽跟头就是早晚的事。

心理失衡。“别人也捞,而且比我捞的多的人还不少,问题比我严重的人也挺多,有权有机会我也捞点。”生活富足、不差钱的刘晓春在走上白城师范学院领导岗位之后,接触到了从未触碰过的“花花世界”,尤其是看到了“前任”疯狂敛财的贪腐行径后,更产生了“凭什么不拿”“不拿白不拿”的失衡心理。

心无戒惧。随着权力地位的不断提升,刘晓春沉浸在个人奋斗成功的喜悦中,忘记了对组织培养的感恩回报,个人主义膨胀,丧失了对党纪党规的敬畏之心,甚至认为“我给你办事,你来感谢我很正常”,导致闯“红灯”、越“红线”,最终身陷囹圄。

心存侥幸。刘晓春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势认识不清,对前车之鉴视而不见,对组织给的机会毫不珍惜,错误地认为咬咬牙就能挺过去、想想“招”就能躲过去,错可以一直瞒、官可以照常当。殊不知,在组织面前,一切的心存侥幸都是痴人说梦、自欺欺人罢了。不跟组织说实话、道实情,就会错失“自我救赎”的机会,走上身败名裂的不归路。

刘晓春走上这条贪腐不归路,实乃咎由自取。但是,白城师院接连两任党委书记落马、院长因严重违纪被免职,十几名处级干部受到查处,也暴露出该校因“两个责任”落实不力导致的管党治党“宽松软”、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

高校不是“保险箱”,高校一把手更不具有天生免疫力,要想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高校干部队伍,不仅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加强政治学习、筑牢思想防线,慎独慎微慎初、坚守干净底线,还要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督促各级党委、纪委切实担负起“两个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本报记者 王珍 通讯员 张恒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