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打击“流量黑产”,别让“黑手”操纵公共舆论场

2019-03-02 05:34:46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议论风生

与其说“流量黑产”只是娱乐圈里的泡沫,倒不如说,这些泡沫早已溢出,并对公共价值造成了破坏,已经到了该被治理的时候。

在央视曝光某流量明星一条微博获上亿次转发为流量造假之后,《新京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目前粉丝“花钱打榜”在业内已成常态,“流量黑产”已经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那些流量明星有专门“打榜群”,有的“刷手”自称手中账号百万,“5万元就可以送你上微博热搜榜前三”。

几年时间里,从地下到地上,流量造假完成了从小打小闹到“产业化”的“华丽转身”。在很多平台,各种有关增粉、刷量、上热搜的广告随处可见。“流量黑产”已经成为半透明、全公开的产业。

如果不是“流量黑产”对影视、文化产业与社会诚信体系已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甚至其模式渗透到其他领域、被复制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这一行为恐怕还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以往,流量造假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娱乐圈的自嗨和虚假繁荣。可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在唯流量驱动下,相关参与者正在用金钱造起一座座“假山”,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之时,影视文化行业的生态早已被扭曲和破坏,公共舆论也被这些“假热点”操纵得晕头转向——本质上,这就是拿私利“绑票”公共的舆论场。

更重要的是,一些“刷榜”的操作手段,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勾连着盗号、虚假宣传、侵犯个人隐私、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违法犯罪行为。与其说“流量黑产”只是娱乐圈里的泡沫,倒不如说,这些泡沫早已溢出,并对公共价值造成了破坏,已经到了该被治理的时候。

在“流量黑产”的运作链条当中,相关平台是承载体,也是展现体,对于大量虚假流量的涌入,平台应尽到封堵的责任与义务,因为虚假流量不仅会影响平台的公正性,也会破坏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体验。如何处理异常的数据变化,平台应该有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站在平台的角度,虚假流量会让平台显得人气很高,而气泡被戳破之后所带来的失望感,也会对平台发展造成不小的损伤。

打击流量黑产,平台有责。在数字产业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数据清洗”,检查数据的一致性,发现并纠正数据文件,最终呈现一个有用的、干净的数据结果。作为数字内容平台,相关服务商也应保持平台内容的“数据清洁”,阻挡流量作弊,把人工干预降到最低程度,以减少人为因素参与所留出的利益空间。只有不断清洗和打假,平台才能够强身健体、长久发展。

而延伸出去,如何界定流量黑产的违法性质,则需要公共治理,以及相关执法部门的介入。“流量黑产”是否涉嫌违法经营、构成不正当竞争,甚至涉嫌欺诈犯罪等法律问题,更需要有清晰的认知。“流量黑产”行业存在的基础是相关领域的商业利益,这不仅仅是流量主一方得利,更涉及对投资者、广告商们的利益损害。

流量造假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流量黑产”的相关环节,都已经产生了上瘾式的流量依赖,大家在这个产业链上各取所需,谁都没有动力断腕。当此之时,相关网络、市场监管部门更要主动发力,严格执法,从根本上铲除这一非法产业存在的根基,还公共舆论空间一片清明。

(韩浩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