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我国专利法将迎来第四次修改

2018-12-19 02:06:24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我国专利法将迎来第四次修改

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知识产权立法已形成较完备体系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人、原航天部二院207所设计师胡国华的专利证书被摆上了展台。“我申请第一件专利,表明了一个科技人员对中国实施专利法的拥护。”胡国华说。

他的第一件专利申请也是我国的第一件专利申请,提交于1985年4月1日。这一天,我国正式开始受理专利申请。当天,除了他的两项申请,还有3453个申请提交。

30多年后的2017年,专利申请数量比1985年翻了几百倍。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原司长尹新天介绍,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在日前国新办召开的“改革开放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回顾,中国的专利事业正是从1978年开始起步的,与改革开放同步。

伴随着专利申请数量的激增,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从无到有,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且越来越适合国内的发展需求。

今年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专利法第四次修正案草案,准备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此次修改草案在前三次修正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提出将进一步提高侵权成本,鼓励创造者的热情。

据介绍,草案有望在明年得到通过。

制图/陈冬

中国知识产权立法20年内完成巨大变化

1985年4月1日开始,我国正式受理专利申请,那一天,中国专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前身)共受理了海内外专利申请3455件。“到今天,我们每年所受理的专利申请的数量已经是当年的几百倍了。”尹新天说。

据统计,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自2011年起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受理量超过了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专利受理量的总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

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起步于专利法的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领域立法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从1982年颁布的商标法、1984年的专利法,到1990年的著作权法、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其后又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又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这说明中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从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知识产权专家吴汉东表示,“根据我的观察,在国际知识产权立法的历史上,从选择保护到全面保护,从低水平保护到高水平保护,欧美国家都走过了漫长的过渡期和准备期,短则几十年,长则100来年,但中国从1982年到2001年,这不到2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专利法3次修改,从适应国际规则到满足本国发展

据尹新天介绍,1984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在中国知识产权的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从1984年至今,专利法已经经过了3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是1992年9月。第一部专利法根据当时的国情规定,对药品、化学物质和食品不授予专利权,1992年修改专利法主要解决这一问题,取消了此项限制,使得中国专利制度与国际标准更加接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我国的药品、化学物质和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修改专利法是2000年完成的,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在专利方面有关规定与世贸组织规则尚不相符,因此按照国际公约规定进行了修改,使之满足了入世要求。

“如果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修改专利法都是为了与国际标准靠拢,或是响应国外一些方面的要求和压力,到了2008年第三次修改专利法,就是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对我国专利制度做进一步完善。”尹新天说。

第四次专利法修正案草案有望明年通过

专利法即将迎来第四次修改。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专利法第四次修正案草案,准备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据尹新天介绍,此次修改草案提出,要显著提高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数额和假冒专利的行政处罚数额,以提高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法律的震慑力。同时,拟规定被控侵权人在诉讼过程中配合提供相关资料的举证责任,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及时阻止侵权行为的,要承担连带责任。

草案还明确了发明人或设计人合理分享职务发明创造收益的激励机制,鼓励发明创造的热情。草案还完善了专利授权制度,对授予专利权的程序和有关规定作了相应调整。

尹新天表示,草案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有望在明年得到通过。

■ 对话

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人胡国华:

邓小平批示帮助解决“一号民品”资金等难题

新京报:1985年你申请中国第一个专利时是怎样的情形?

胡国华:当年我在航天工业部207研究所做技术研究工作,1985年3月29日我去专利局资料室查资料的时候,偶然听到4月1日国家要开始接受专利申请。考虑到自己已有很多发明了,就想去看看。3月29日到了申请地点,发现接收专利申请的地方就是个平房,还没完全建好,我就拿了个硬纸板,写上“申请专利在此排队:第一名航天207所”,后来就有很多人跟在我后面排队。

之前我只是有一个想法,设计文件还没写好,就趁着3月29日到4月1日3天把申请材料写了出来。当时申请了两个专利,所以其实我国的一号、二号专利都是我的。申请的时候我就有比较大的信心,觉得一定会成功,因为当时全世界可能还没有其他人在做这个项目,果然,当年12月26日就收到了专利证书。

新京报:获得第一号专利的“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是个什么项目?

胡国华:“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是一种现代光学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把卫星拍的地面图像黑白胶片转为假彩色图像,这样更清晰,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个专利能申请成功,最重要的是符合当时专利申请的要求,新颖、先进并且实用。

新京报:如何看待你的第一号发明专利的意义?

胡国华:在那以前,我们没有专利这一说,都是公用的,不承认个人创造发明的价值。而开始申请专利后,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科研人员的一种重要的保护。第一号专利的意义就是这样一个好的开始。

新京报:你说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研条件很艰苦,经费很紧张,这个专利的产生有什么艰辛?

胡国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已经开始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了。甚至有一些项目设计也处于世界的前沿,但是没有物质和人力支持。在从事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各大科研院急需一套现代光学试验设备,但是因为进口价格太贵了,无法实现,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自费设计了一套系统。1979年国防科委下发文件鼓励制造民用设备,我发明的这套系统就成为了所里的“一号民品”。

但因为资金等问题,项目还是很难继续。1980年,就有人把我们遇到的问题写成内参向上级反映。后来邓小平给出了批示。就此,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多支持。

新京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科研及专利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胡国华:我国近年来在科研方面迅猛发展,同时在专利保护方面的进步,让我们科研人员非常欣喜。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国家发展、社会技术紧密相连,对科研成果的保护,让我们的工作显得更有意义。创新成果带来的社会存在感能让我们工作更有动力,也是我们国家从事发明创造的动力。(记者 倪伟 实习生 徐美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