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偷梁换柱打掩护 揭秘银行不良“假出表”新花样

2018-12-15 00:09:25 信息来源: 中国证券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年底考核压力下,银行腾挪不良资产“假出表”的方式花样翻新。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部分机构以货基等标准化资产掩护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瞄准需求玩起偷梁换柱并将之作为主营业务。业内人士表示,腾挪不良资产假出表触及监管红线,目前监管加码,机构切不可饮鸩止渴。

偷梁换柱

所谓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通常是指:银行通过违规转让实现不良资产出表,实际上不良资产风险仍由银行承担。

年终考核压力下,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的模式翻新。部分机构用标准化资产打掩护,偷梁换柱帮助银行假出表。

某机构人士赵明(化名)介绍,其所在机构“研发”了一项帮助银行不良资产出表的业务,即通过公司的子公司设立一个一对一的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该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计划再投资货币基金。看起来理财资金是投向了货币基金。但这只是表面的掩护。此后,资产管理计划赎回货币基金,再投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的不良债权。而银行提前已经跟地方AMC沟通,将自己的不良债权卖给地方AMC。这个时候银行相当于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再将自己的不良债权买回来,从而将不良贷款从银行的表内腾挪到表外,实现不良资产出表。

赵明介绍,这种业务的交易模式还有一些“变种”,但主要的逻辑类似,都是通过标准化投资打掩护实现不良资产假出表,具体用什么掩护要看银行的合规要求。如果利率债更容易在作为交易对手方的银行通过合规要求,他就选择用利率债打掩护。

据了解,赵明所在的部门今年已通过这种业务模式帮助数十亿不良贷款出表。其收取资产管理计划规模0.2%-0.25%的通道费,算下来几十亿的不良贷款就是几百万的收入。他表示,合作的银行包括个别城商行。

“假出表”模式

据了解业内存在多种不良资产“假出表”模式。

一位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此前部分银行通过与地方AMC签订代持协议的方式来腾挪出表。“银行明面上将不良资产卖给地方AMC,暗地再与之签订抽屉协议把它买回来。”他表示,暗面签署的抽屉协议本身违规,发生纠纷说不清,银行和地方AMC对这种模式都有顾虑。部分银行在尝试新的腾挪方法。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由于不良率太高,部分小型银行,发动自家员工来解决问题。西部某农信社通过发放贷款给自己员工,让自己员工拿到钱之后购买自家的不良资产债权,从而将不良资产转移到自家员工手里,实现“假出表”。“有的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会要求企业购买一部分不良债权。”一位不良资产从业人士表示,部分银行通过捆绑销售的方式实现“假出表”。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花样实际是业内一直存在的两种“假出表”的变种。据媒体报道,市面常见两种“假出表”模式,前面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介绍的为模式之一,而此前借道各种资管计划实现“假出表”的模式为模式之二。赵明所在公司“研发”的模式为模式二的变种。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银行法律师刘立忠介绍,不良率上升,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均会直接受影响。如果不良率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按照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增加拨备计提。而增加拨备计提之后,银行利润率会降低。如果银行不增加拨备计提,任由拨备覆盖率、不良率不达标,银行及相关高管将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约谈,甚至降低监管评级。降低监管评级后,银行的许多业务将受限不能开展。同时,不良率上升会影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等其他核心监管指标。如果后两者降低到一定的程度,监管会要求银行补充总资本或减少风险资产规模。不良率高到了一定的程度,银行业务会全面受限。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银行明知违规也要铤而走险。

“饮鸩止渴”

据了解,原银监会先后在《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102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56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82号)中对各种“假出表”行为进行了约束。例如,102号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56号文要求资产管理公司不得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质量监管提供通道,82号文要求出让方银行不得通过本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显性或者隐性回购义务。这些规定为不良资产“假出表”设立红线。

而近期相关部门对银行隐匿不良,不良资产“假出表”监管加码。种种迹象表明饮鸩止渴触犯红线或面临严厉处罚。

国家审计署网站公布《2018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其中,在公布的问题中,6个省份的金融机构存在掩盖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低等问题。12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苏州银监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苏州银监罚决字〔2018〕6号(公开表),公开表显示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存在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也即文中“假出表”)。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不良腾挪出表不是个新问题,但是各种监管规定趋严尤其是90天以上逾期都纳入不良以后,部分银行的不良率出现了大幅上升。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暴露,有利于监管层了解真实的情况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有助于监管“排雷”。业内人士表示,隐匿不良,不良资产“假出表”无疑饮鸩止渴,触犯监管红线必将面临处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