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万亿元执行款装进当事人口袋
2018-10-27 19:28:2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016年至今,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戮力同心,共受理执行案件1884万件,执结1693.8万件,4.07万亿元执行款实实在在装进当事人口袋里,近90%的法院已经或即将达到核心指标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刘贵祥今天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法院有信心如期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形成综合治理执行难格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2016年3月以来,全国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推进执行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执行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改革,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力度,合力攻坚。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执行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31个省(区、市)党委、政府、政法委全部出台支持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加强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的文件,12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支持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的决定,多数省(区、市)党委成立“基本解决执行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解决执行难纳入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
“目前,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各部门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为‘基本解决执行难’奠定了坚实基础。”刘贵祥说。
322万“老赖”迫于压力还款
2018年10月11日上午8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兵分两路,一路对此前已查封的400多条鳄鱼进行详细核查。另一路约谈被执行人,督促其尽快履行法律义务。
这是广西法院10月11日集中执行抓“老赖”全媒体直播时的一幕。
两年多来,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福建、河南、吉林、四川等地法院先后举办20多场“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每场活动都超过千万人次观看。
“一些当事人法律意识和社会诚信意识淡薄,采用假离婚、偷换法定代表人等方式转移财产、隐匿财产。对这类恶意逃避执行的失信被执行人,我们依法适用司法拘留、罚款、限制出境等强制措施,坚决打击抗拒执行行为。”刘贵祥说。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2016年以来,最高法与国家发改委等60家单位签署文件,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采取11类37大项150项惩戒措施,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出行、购房、投资、招投标等进行限制。
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11万例,共限制1463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522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322万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履行了义务。
各地法院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措施,通过“抖音”“手机彩铃”“广告电子屏”等各种贴合当代生活传播方式的惩戒方法,增加被执行人的失信成本。
信息化手段打造制度铁笼
人民法院刀刃向内,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制度铁笼,建立起四级法院统一执行办案平台。
“从执行立案到结案,所有关键节点都要在四级法院统一平台的监控之下进行,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切实可行的网络化管理体系,使上级法院既能管得了案,又能通过案管得了人。”刘贵祥告诉记者,2016年11月,四级法院统一的执行办案平台建成,实现了全国执行干警在一个平台上办案,规范了全国法院执行办案标准和流程。与此同时,建立“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四级法院的执行指挥中心,通过执行督办程序完成事项委托、执行协作、远程会商、网拍监管、舆情监控、款物管理、申诉信访、执行质效管理等近20项具体功能。通过“智慧执行”,将执行进度、执行程序、执行结果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
去年,最高法梳理形成了覆盖各项重要节点的执行办案指引1000条和200条,使执行权运行的每个环节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发布《人民法院规范执行行为“十个严禁”》,开展为期一年的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刀刃向内”整治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等问题。
刘贵祥透露,2017年,全国有398名违纪违法执行人员被查处。其中29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坚决清除执行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法制网北京10月2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