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学生签订培训和贷款合同务必慎重

2018-10-21 07:26:5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从裸贷到培训贷,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各种贷款五花八门,由此产生的官司和纠纷也快速增加。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天津市和平区法院了解到,近年来法院受理的培训贷纠纷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今年3月,该院宣判一起典型的培训贷纠纷案,判定解除双方的《实训就业协议》,被告返还原告合同款1.5万元。

  31岁的天津市民王新鑫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打电话咨询被告知入职要先进行就业培训,培训费用以助学贷款的形式从未来推荐工作的工资里扣除。如没有上班不会扣除。后王新鑫参加了名为天津天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软时代”)安排的为期4个月的技术服务实训,但培训结束后,考试并未通过。但天软时代依旧与其签订了实训就业协议,协议中承诺,负责对其进行教学管理,保证其毕业具备高水平就业能力;在学完全部课程且考试合格后,为其安排就业,并保证100%正式上岗;若用人单位因个人技术原因辞退学员,该机构将免费再次推荐就业。

  同日,经天软时代推荐,王新鑫申请了“蜡笔分期”学习贷款1.98万元,连本带息共计2.507万元,还款期限为两年。此时天软时代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安排其他方向的工作,不再从事技术工作。于是,安排了一个公司打字员的工作,但由于王新鑫打字过慢,企业并未录用。

  此后,王新鑫表示对天软时代安排的就业工作没信心,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庭审中,申请解除双方的合同,退还全部合同款1.98万元。但天软时代同意解除合同,但坚称1.98万元为培训费用,因原告已经实际参加了培训,不同意退还。

  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刘彤分析,原告与被告之间的争议系提供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合同关系,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具有法律效力。

  法院认为,在签订合同安排原告培训前,被告对原告进行了考试,原告的技术水平考试成绩不合格,而被告的培训内容和就业方向均为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在此情况下被告应预见到相应后果,但被告仍接收原告培训并向原告推荐学习贷款,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相应责任。

  被告辩称,收取原告的1.98万元仅是培训费用,为原告介绍工作和安排就业是免费的。对此,刘彤表示,理由不足,该费用应为全部合同款项,即培训费用和安排就业的全部费用,“现被告未全部履行合同内容,且有过错,故应退还原告部分合同款。”综合合同约定、原告已经参加培训的实际情况、原告的自身条件及就业形势分析,酌情认定被告应返还原告部分合同款1.5万元。

  刘彤介绍,近年来与就业培训贷款相关的纠纷明显渐多,有的是培训机构提供了部分培训课程,就人去楼空;还有的是培训机构未兑现当初的承诺,却不同意学员退款,导致不少想找个好工作的年轻人,还没找到工作,却背上了贷款。

  她也注意到,不少年轻人想维权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办法,有的提出的诉讼请求也不特别恰当。一般来说,如果双方有合同约定,应该履行,“但如果对方当事人采用欺骗手段签订合同,合同本身就有欺诈性质,可要求法院判定依法撤销合同。”

  刘彤分析此类案件的几大特点,首先是在熟人中进行,“很多有欺诈行为的案件都是如此,很多人过分信赖熟人,放松了戒心。”她建议大学生不要轻信所谓学长学姐的承诺,一定要有保护自己利益的警惕性和意识。与此同时,培训贷案件的噱头都是承诺给安排工作,她接触的案件中,“所有承诺包安排工作的全都落实不了” 。

  目前一个尴尬的现状,也是导致大学生维权难的原因——这类培训机构处于监管真空。

  根据相关规定,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办理教育部门的办学许可证、物价部门收费许可、工商登记等,才能开展教育培训业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只是在工商部门注册一个教育咨询公司,再以咨询名义开展教育培训。这就直接导致,这类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育部门无法进行监管,市场监管部门也很难对其教学质量、师资来源等情况进行监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信贷平台为了发展业务,也存在审核门槛低、违约条款不清晰、贷款利息过高等不合理放贷现象。

  “归根到底,还是应该让学生自身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她发现,从很多案件中看出,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她坦言,虽然一些学生最终诉诸法院,并且如上述案件一样判原告退还合同款,但眼下培训机构“跑路”的情况多发,还有的机构进入破产程序,“学生最终是否能拿到退款仍是未知数。”

  刘彤建议,大学生应该通过学校等正规渠道找兼职或求职,特别在签订培训合同和贷款合同时务必要慎重,一定要认真了解各条款的具体内容,同时要对培训机构的资质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确认。出现问题,可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护合法权益。(记者 胡春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