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特警女神枪手:首次摸枪就打出高分

2018-03-12 14:12:06 信息来源: 北京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经过多年刻苦训练,现在的李杨已经成为蓝剑突击队一名“老队员” 供图/北京警方

  反恐怖和特警总队蓝剑突击队是北京市公安局的一支精英队伍,历经多年发展,“蓝剑”的名字已经响彻国内外。没有人知道一名通信专业毕业的女大学生会成为蓝剑突击队的一员,而她第一次摸枪就打出了50米5发46环的成绩。对女特警李杨来说,尽管首发命中、一击必中是所有日常刻苦训练的目标,但她希望那一枪永远不会开。

  从女大学生到特警队员

  2011年,李杨从武汉工程大学通信专业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了北京市公安局,经过统一分配,来到了总队。“上大学时,我以为毕业后会到通信公司做技术人员或者产品销售,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特警队员。”李杨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所有进入总队的新警,都要经过一年的基础训练,再按照个人成绩和特长,分配到各个专业队,再或者被淘汰,离开总队。刚进入总队的李杨,一下子便被高强度的专业训练累蒙了。在大学时仅上过体育课,毕业考试最多测试800米、仰卧起坐等常规项目,在总队,起步就是3000米。

  “刚开始的前三个月,我完全跟不上节奏,跑步经常被‘套圈’,别人都跑完休息了,我还差一圈。”李杨说,“但我当时整个人都非常兴奋,对这里的一切,我都很好奇,就凭着这股劲,我撑了下来。”

  规定时间完不成,先把距离跑完;搏击散打跟不上,先当活靶子,把技术技巧学会……每天训练结束回到宿舍,手机就放在枕边,李杨根本没有心思去刷朋友圈、看微博,满脑子都是白天训练的内容。

  第一次摸枪50米5发46环

  新警训练过半,李杨已经能跟上大家的训练节奏。训练内容也逐渐转变,直到有一天,第一堂射击课,她火了。

  第一次射击,95突击步枪,50米,5发子弹,46环,当时大家的反应是,这个没上过警校、体校的地方大学毕业的女孩,第一次摸枪,肯定是运气好。

  “休息一会儿后,第二次射击,我打了49环。”李杨回想着这个改变她命运的转折点,“我也无法解释,当时我在新警队伍内就火了。”

  发现李杨的这个特长后,总队便重点培养,直到现在其他队员都开玩笑说“这是老天爷赏饭吃”。从那一天起,李杨有了新目标。

  凭借射击天赋进入“蓝剑”

  在李杨发现自己的特长之后,便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要去最优秀的蓝剑突击队,要证明自己。经过更加严格的训练和选拔之后,2012年8月,李杨带着自己的特长,进入了“王牌军”蓝剑突击队。

  进队后,自己又成了新人,按照“蓝剑”的要求,重新训练,而且是综合训练。射击训练的内容也更难了,92手枪、50米、35发。“我第一次训练这个项目,就超过了300环。”李杨说,在射击项目中,50米是室内的最长距离,水平一般的队员,队长都不会让他去尝试。“50米外,巴掌大小的靶纸,一般眼神不好的人都找不到靶纸。”李杨说,300环是个坎儿,但这个坎儿,有很多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迈过去。

  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现在的李杨已经成长为一名“老队员”,而且已经开始带队训练,队友们也不太能将现在的她与之前的那个文弱女孩画上等号。

  复杂状况下仍首发命中

  李杨和丈夫是全局唯一一对“蓝剑”夫妻。李杨的爱人在蓝剑突击队的犬队工作,虽然都在“蓝剑”,由于不在一个队,还是聚少散多。“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任务,每天只有在吃晚饭的时候才能见一面,晚上能休息了,我俩就相约操场跑跑步。”李杨回想起婚后的日子,很少像其他女孩那样去商场、逛街、出去游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训练和执行任务。

  由于两人都在“蓝剑”,队里其他队员经常开玩笑让他俩打一场,看谁能赢。其实,术业有专攻,两人的专业特长不一样,训练侧重点也不一样,队友们也仅仅是开玩笑。

  系绳扣、200米折返跑、200个跳绳、搬25公斤的杠铃片折返跑、爬楼梯、下滑、到地面后停顿、组装枪、然后测试首发命中……这是蓝剑突击队日常的训练,不分男女。下滑前,还要口算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算术题的答案就是下滑后需要射击的靶位,这要求队员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刚开始训练的时候,特别是搬完杠铃片后在组装枪阶段,手会非常抖。似乎我就是有这个天赋,在开枪的那一刻,我不抖,第一次训练我就首发命中。”李杨说。

  在李杨和队员们的心中都明白,日常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等待有可能的那一天,在那一天的那一枪,必须首发命中。“虽然我们有信心一击必中,但我们都希望,那一天永远不会来,那一枪永远不开。”她说。

  记者 匡小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