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调查:81.3%受访者认为失物“有偿归还”合理

2018-01-09 15:33:58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81.3%受访者认为失物“有偿归还”合理

  43.4%受访者认为这是更加务实、理性的“拾金不昧”方式

  近些年,围绕“有偿归还”产生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拾到财物无偿归还是美德,也是天经地义;也有人认为,拾得者为失主避免了损失,归还失物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应的回报也是合情合理的。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合理。56.5%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有一定正向激励作用,能鼓励归还行为;43.4%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是更加务实、理性的“拾金不昧”方式。

  56.5%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有一定正向激励作用

  80后青年刘明启在上海某金融企业做财务工作,他非常认可有偿归还这种方式。“去年我在杭州出差,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后来司机特意将手机送回我住的宾馆前台。没了手机会耽误我很多事,那位司机真的帮了我很大忙。”刘明启当时想给司机点“感谢费”,“司机师傅不要,觉得要了钱,事情就变味了,后来我给他们公司送了面锦旗。”

  董辉目前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三,他认为有偿归还是社会的进步。“送还东西的人不仅内心善良,同时也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有了报偿,人们应该会更倾向于归还捡到的东西。如果有人对我要求有偿归还,我一定能接受”。

  “有人不理解‘有偿归还’,认为这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在北京一家公司做网络游戏的策划严铮对记者说,“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更加务实和理性的拾金不昧的方式。”

  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合理,其中,认为非常合理和比较合理的受访者分别占21.9%和59.4%。此外,还有17.6%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不太合理,1.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不合理。

  具体到如何看待“有偿归还”,56.5%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有一定正向激励作用,能鼓励归还行为;45.2%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相当于支付一定保管费,正常合理;43.4%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是更加务实、理性的“拾金不昧”方式;19.4%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被提倡。18.8%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会助长唯利是图观念,阻碍道德进步。

  47.9%受访者认为观念的进步让“有偿归还”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时代在进步,一些观念逐渐被改变。就像我们小时候都在倡导见义勇为,现在我们已经在谈见义智为。这并不是说不再崇尚舍己为人,而是同时强调了自身安全的重要性。‘有偿归还’也是如此。”刘明启说。

  “支持‘有偿归还’并不代表我们摒弃了‘奉献’。我觉得可以抱着更开放的心态来看这个问题,‘有偿归还’也代表着大家愿意做好事,只不过成本提高了点。”董辉说道。

  为何“有偿归还”越来越普遍?调查中,50.4%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归还者往往未得到应有的对待,47.9%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人们观念在进步,46.1%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逐渐消退,16.7%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对金钱过度追求的结果。

  “社会风气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文化等,无法单纯地判定‘有偿归还’是利是弊。但我个人认为,既然被提出来,说明它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严铮说道。

  “我认为,对‘有偿归还’的宣传和倡导可以帮助社会营造一种更有规则、有秩序的氛围,劳动被尊重,双方也互相各取所需,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董辉说。

  调查显示,39.6%的受访者认为提倡“有偿归还”利大于弊,25.1%的受访者认为弊大于利,35.3%的受访者认为应视情况而定。

  54.9%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存在即合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

  “‘有偿归还’既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存在即合理。”董辉认为,无须对此评价太过负面。

  “国家可以从法律层面上明确‘有偿’的标准,让‘有偿归还’有法可依,这样不会造成双方的麻烦。有时候真的很感谢那些可以花时间送还东西的人,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的付出有回报。”刘明启说。

  严铮则认为,当下立法去明确支持或反对“有偿归还”都不太合适,还是顺其自然好。

  调查显示,54.9%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存在即合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50.7%的受访者认为应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归还标准,让“有偿归还”有法可依;37.4%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弘扬传统道德,反对“有偿归还”;17.5%的受访者认为对待“有偿归还”要顺其自然。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0.5%,90后占22.3%,80后占51.3%,70后占18.3%,60后占5.5%,50后占0.4%。34.1%的受访者来自一线城市,46.9%的受访者来自二线城市,15.6%的受访者来自三、四线城市,3.4%的受访者来自县城或农村。(记者 杜园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