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数百家建筑企业被举报投诉

2019-09-22 23:02:0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 建筑工程中不断暴露出的质量问题以及重大安全事故,将许多建筑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建筑市场中,企业资质出卖、挂靠等现象普遍,给建筑市场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 对于资质造假,不管是被清出建筑市场还是责令整改、撤销企业资质,对建筑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但从住建部公布的数以百计的被举报投诉企业名单来看,业内资质造假问题依然很严重

● 在众多申请特级、一级资质的施工企业中,被住建部全国通报的主要原因往往就是业绩造假,从而导致已取得的资质被撤销,实在是得不偿失

近日,住建部在官方网站上又公布了上百家建筑企业,皆因为涉嫌业绩造假等行为被投诉举报,其中不乏央企的身影。住建部目前正在抓紧落实调查这些企业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今年住建部加紧了建筑业资质核查的步伐。从年初公布我国首例被撤销建筑企业特级资质案例,到如今通报数百家建筑企业被投诉举报造假,无不显示出住建部治理建筑业内企业资质的决心。

弄虚作假骗取资质

官方开出严厉罚单

2019年年初,住建部首次向我国建筑行业内最高等级资质企业“亮剑”。

东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海公司)是山东一家成立20多年的老牌建筑企业。2017年7月,东海公司在向住建部申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过程中,利用虚假材料,以欺骗手段取得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

据了解,住建部于2014年11月6日印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将建筑企业资质分三部分。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包括12个类别,一般分为四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包括36个类别,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劳务分包企业资质不分类别与等级。特级资质是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中的最高级别。

2018年10月,住建部向东海公司发出《撤销行政许可意见告知书》,决定撤销东海公司已经取得的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以及相应的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建筑行业人防工程专业甲级资质的行政许可,并且在3年内,东海公司不得再次申请上述项目行政许可。

由此,东海公司失去了3项业内顶级的企业资质,住建部的处罚可谓“雷霆万钧”。

据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创始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朱树英介绍,根据《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申报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对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的企业,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行政审批权限依法给予警告,并作如下处理:(一)企业新申请资质时弄虚作假的,不批准其资质申请,企业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资质;(二)企业在资质升级、增项申请中弄虚作假的,不批准其资质申请,企业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资质升级、增项;(三)企业在资质延续申请中弄虚作假的,不予延续,企业按低一等级资质或缩小原资质范围重新申请核定资质,并一年内不得申请该项资质升级、增项。

此外,对弄虚作假取得资质的企业,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撤销其相应资质,且自撤销资质之日起3年内不得申请该项资质。

除了剑指国内顶级建筑企业资质企业外,时间跨度大的企业资质造假行为,住建部也照查不误。黑龙江东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山东正源和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在2008年申报企业资质时,因为利用制造假业绩的手段取得相关资质。时隔11年后,住建部仍然查处、撤销了上述两个企业的相关资质。

“资质是每个公司最起码的标识和特征,有了资质才拥有参与招标的资格,与其说资质是企业实力的认证书,不如说是建筑市场的入场券。”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加强资质动态监管

资质审查日趋严格

进入2019年,住建部加大了对建筑业内企业资质造假问题的整治力度。根据住建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6家企业的18项资质被撤销,业绩造假数目更是多达58项。

从近期住建部通报的“涉嫌造假”的被举报企业名单来看,一旦企业造假行为经调查属实,那么已经取得的相关资质将会被撤销,而且还会面临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相关资质的处罚。

2018年5月,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明确提出,将依托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资质动态监管,适时开展对企业取得资质后是否符合资质标准的动态核查,强化市场清出管理。

据建筑市场监管司相关人士介绍,资质动态核查的实质是对建筑企业实现事中事后监管,是由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发起的随机的不定时的抽查,一般很少,企业自己申报奖项或者资质升级、增项时会进行。

此外,如果企业出现相关情形,主管部门也会进行动态核查。其中,主要包括在住建厅全省建筑市场诚信平台,本年度内不良行为记录积分达到20分或不良行为记录3次及以上的;发生较大质量和生产安全事故的;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或突发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被投诉、举报资质条件不符合资质标准的;列入本年度建筑业重点监督企业名单和上年度核查结果为基本合格的;企业3年内未承揽工程的;本年度受到行政处罚的。

随着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核查步入行业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受到核查,动态考核不合格的企业会被责令整改或撤销企业资质,并且整改期内不得参与工程招投标,不参加动态考核的企业则会被直接清出建筑市场,不得参加当地的任何招投标工程。

一方面是住建部对企业资质造假行为打击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资质申请审核批准也日趋严格。今年5月21日,住建部发布最新的《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的公示》,664家企业共申请资质784项,得到专家同意意见的仅有164项,不同意的有620项,不通过率高达80%。

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有50多家企业因资质申报弄虚作假被全国通报,在专家审批结果公示中通过率不足10%。

2018年住建部公布的前8个批次《建筑业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综合下来,共计190项资质申请通过审查,1018项不通过,资质申请通过率仅有15.7%。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介绍说:“建筑企业资质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从事建筑经营活动的施工、勘察、设计和监理企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业务能力以及资质数量等进行的综合性考察,确认其承担任务的范围之后对其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因此,企业资质体现了企业的施工资格以及综合素质。”

我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有明确规定,任何建筑施工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要想承包施工任务,必须首先取得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并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利益驱使铤而走险

资质造假频频发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但建筑工程中不断暴露出的质量问题以及重大安全事故,也将许多建筑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建筑市场中,企业资质出卖、挂靠等现象普遍,给建筑市场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对于资质造假,不管是被清出建筑市场还是责令整改、撤销企业资质,对建筑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但从住建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布的数以百计的被举报投诉企业名单来看,业内资质造假问题依然很严重。

那么,企业为何热衷于资质造假呢?对此,刘俊海分析称:“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资质在建筑企业的投标与市场竞争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众多建筑企业,甚至包括国内一流的央企、央企二级单位追求的目标。资质等级越高,代表企业实力越强。”

高秦伟认为,这是由中国大的政策环境决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其实都包含着一种政府为企业资质能力背书的味道,具有建筑业资质的企业,特别是高资质的企业,就相当于获得了政府的特许经营许可,企业就可以在和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比其他那些没有相关资质或者是资质级别较低的企业更有竞争力。

除此之外,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2016年10月,住建部发布《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其中明确,除各类别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等的指标考核。取消注册建造师等人员的指标考核后,工程业绩就成为资质标准三项硬性指标(企业资产、技术负责人、工程业绩)中分量较重的一项。

通知还明确,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企业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这也导致部分建筑企业为追求资质,不惜通过弄虚作假,搞假资料、假业绩取得资质。

朱树英律师认为,住建部对于企业资质造假问题监管日趋严厉,相关企业应该及时做好应对。同时,从近期主管部门频频动作来看,建筑行业已开始了大整顿,那些空壳公司、皮包公司、靠弄虚作假存在的公司将被清理出去,市场无序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的改善。对实实在在干工程的公司或许会有阵痛,但从长远来说是利好。

监管手段持续升级

打击造假决不手软

近年来,住建部对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手段不断升级。除了上面提到的“企业资质动态核查”措施外,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告知承诺系统加强动态核查。从2018年开始,住建部开始探索建立“诚信规范、审批高效、监管完善”的告知承诺审批新模式,具体就是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事后监管。依托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在对企业承诺内容进行重点比对核验的同时,着力强化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实现对企业承诺的业绩现场核查全覆盖。对以虚构、造假等欺骗手段取得资质的企业,依法撤销其相应资质,并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四库一平台监督项目业绩记录。2018年3月住建部发布文件,要求加强对已入库工程项目信息的监督检查,规范化监督机制,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进一步监督信息的真实性,确保项目业绩记录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有效解决工程业绩造假的问题。

建立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2017年,住建部发布了信用管理暂定办法,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了建筑市场主体的黑名单制度,要求各级住房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点关注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中列出的建筑市场主体,受限于市场准入、资质资格管理、招标等方面,对于工程业绩造假的建筑企业,各地区的惩罚办法是撤销其相关企业资质,不得在3年内再次申请资质,并列入建筑主体黑名单中。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对于业绩过硬的企业,还是要尽量申报相关的企业等级资质,而那些条件不够的企业建议不要花太多精力来申报。在众多申请特级、一级资质的施工企业中,被住建部全国通报的主要原因往往就是业绩造假,从而导致已取得的资质被撤销,实在是得不偿失。与其这样,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业务。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造假已变得非常困难,做精做专才是建筑企业生产发展的“王道”。(记者 万静)

分享到: